外媒憂台軍》梅復興/對台「愛之深責之切」 美國軍援台灣期望與現實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海形勢險峻,政府宜採取更積極、創新、果決的作法來盡速強化國防戰力,無論是戰略防衛構想、建軍方針,還是後備動員體系的改革,都應廣納建言、並經評估後選擇務實可行的方案,拿出魄力來落實。

● 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臺海軍情》電子期刊

台海風雲日緊,中共軍事恫嚇動作不斷。美國也頻頻以各種方式展現對台灣的關心與支持。從歐、日、韓等盟邦的動員表態關切台海安全,到澳英美軍事聯盟(AUKUS)的成形,到各種不斷的挺台小動作,拜登政府固然明白習近平政府現階段(明年20大前)因政治需要而表現出的強硬,但也意在對中共進行積極回應,以迎戰其在全球、尤其在印太與台海的挑戰。蔡總統日前在接受CNN訪問時也證實有美軍在台灣協訓國軍部隊,引發一些對此議題的關注。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由澳洲、英國、美國所組成的軍事聯盟AUKUS。(圖/路透)

鬥而不破

針對台海的軍事安全,拜登政府到目前為止還是盡可能在不正式踰越過去40餘年來美中關係的基石所設定的限制下設法加持與協助台灣,迄今對北京「鬥而不破」的基調仍顯而易見。

美國總統拜登曾先後在8月19日在ABC訪談以及10月22日CNN市民大會時兩次表示美國對台灣防衛確有承諾。雖然美國政府隨後都立刻澄清對台政策未改變,以避免美中外交衝突直接升級,但拜登政府打擦邊球警告中共的意圖已日益顯現。

在實質層面上,美國過去幾年來也都一直盡可能的擴展跟台灣的軍事合作與交流,但「玻璃天花板」仍明顯存在。

譬如說,美軍可以在美國本土、夏威夷或關島協助訓練台灣的部隊(目前已知的包括亞利桑那州路克基地的空軍F-16戰機訓練、關島的「陸吼」兩棲聯合登陸作戰訓練等)或派少數的現役美軍人員赴台實地協訓國軍部隊(如目前已知的特戰部隊訓練等),但對美台部隊的聯合演訓卻始終未能突破(路克基地21中隊的戰機訓練是極少數的例外)。

事實上,部分美軍協訓與所謂的「專家交流」計劃早在陳水扁政府時代便已開始,行之多年,故亦非全係最近的突破。此外,美國對於在台灣的海空軍部隊協訓也極為有限。

嚴格來說,特戰與兩棲作戰在台海防衛想定中的重要性通常屈居次要,但很可能因為此類訓練只涉及小部隊兵力、訓練規模不大,且可低調執行,所以非常符合美國前述的政策限制,故為當前主流。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證實,台灣有軍人在關島受訓。(圖/記者屠惠剛攝)

然而,此類協訓的實質軍事意義並不很大,反倒是成為了美台雙方凸顯軍事合作提升的一種手段,藉此以鞏固嚇阻的政治支持顯然更甚於純防務上的價值。

其實,美方如欲快速有意義的提升台灣的戰力,大可考慮提供國軍所更迫切需要的技術協助、戰術指導與訓練(如:電子戰、水雷作戰、無人機作戰等)。同時,也可派遣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人員(較)長期進駐台灣,以熟悉作戰環境與國軍指管體系,並和國軍指揮系統人員交流與實際協作。

這樣,可累積經驗、預先發現雙方指管通情實際操作上的共通性問題缺失並設法改進,以減少戰時的試錯過程。這些都可相當低調的進行,軍方宜積極向美方爭取。

美國的憂忡急迫與愛深責切

美國對於台海的局勢,以及如何盡快提升自衛能力只能以「憂心忡忡,焦急迫切」來形容。

筆者8月底參加一場由美國國防部國防威脅減控署(Defense Threat Reduction Agency/DTRA)支持主辦的臺海防衛嚇阻研討會時,代表美軍印太司令出席的高級官員在晚餐致辭結尾就特別強調,蔡總統第二任在國防改革方面明顯任重道遠,但恐怕時間無多了。

當然,台海軍事嚴重失衡的主因固然是台灣被詬病的長期國防支出偏低,以及國防政策上的鬆懈與失配,但美國過去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歷任政府在警示中共軍事威脅快速成長,並呼籲台灣強化國防的同時卻對我合理國防需求與協助不夠積極重視、拒絕擺脫美中關係蜜月期之遺產所加附於美台軍事合作上的政策限制也脫不了干係。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美軍協助民眾從阿富汗喀布爾的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Hamid Karzai International Airport)撤離。(圖/路透)

在此背景下,美國對台灣既是「愛之深、責之切」,但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美國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等反恐戰爭先後長達20年後,如今雖終於大致脫身,但無論整體國力、軍力與盟邦關係等均需恢復元氣,並針就與中共這樣的近儕大國戰略競爭(near-peer major power strategic competition)進行調整與重建。

這不僅需要巨額的投資、兵力結構的整建與新興技術的發展成熟,更需要可能長達10年的時間來完成這些工程。而在那之前,美國未見得可在尚敷滿足其全球其他戰略安全承諾的前提下,對中共在西太平洋地區所可能發動的特定大規模軍事衝突(如: 台海)握有壓倒性優勢。

鑒於台灣對於美國暨其亞太盟邦體系之核心利益的重要性,美國必須設法確保台灣不至於在中共發動武力進犯後就迅速陷落(即所謂的fait accompli/「生米已成熟飯」),以避免如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歷史學宗師佛格森(Niall Ferguson)所警告的「台灣陷落將敲響美利堅帝國喪鐘」噩夢場景。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蔡英文總統在日前接受CNN訪談時表示,在他剩下的任期最希望能加速國防改革。(圖/翻攝自CNN新聞網站、YouTube)

美方在評估了中共對台海的軍事威脅性質與規模,並於過去十餘年來明白了台灣基本上不太可能(或不太願意)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之後,認定了台灣只有構建所謂的「非對稱防衛」才有可能防阻共軍迅速攻陷台灣。換句話說,既然中共的軍力強大與多樣到了無法有效遏制其全面攻擊,那就只好設法讓台灣變得很難被打癱攻佔。

前述這個難言之隱就是美國對要求台灣積極構建以「非對稱作戰能力」為主的防衛戰略的根本原因。

而台灣內部過去數年來因為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而抵制、抗阻、甚而曲解「非對稱」在建軍上的意涵與優先焦點,也可能形成美台之間於此關鍵時刻在戰略共識上的認知落差罅隙。

什麽才是非對稱?

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11月2日提出的「武裝台灣法案」(Arm Taiwan Act of 2021),主張每年提撥30億美元預算透過提供設備、培訓與其他支持,以加速台灣部署延遲、削弱和阻止中國入侵台灣所需的不對稱防衛能力,就是此種政策思維的體現。霍利參議員的提案雖然未見得一定會通過,卻透露出華府主流意見已開始轉向更具體、積極的援助台灣,以嚇阻中共軍事冒進。

事實上,筆者過去數月來在與一些前川普政府國安團隊高級官員交流時,他們就曾提出過幾乎完全相同的倡議。

即,美國軍援的條件亦是台灣對等增加國防支出,同時(利用因美援所省下的經費來)擴大對不對稱防衛戰力、訓練與後勤的投資,並實施國防改革,特別是後備動員方面。

最後,許多美方人士也都主張,對台灣提供軍備應以是否符合非對稱防衛能力為審核標凖。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M109A6自走砲。(圖/US Army)

而這顯然也就是為何我政府高層近月前曾要求美方正式闡明其所認知的「非對稱能力」的原因,以避免軍方或國安體系混淆構建傳統兵力為發展非對稱作戰(如:堅稱M1A2戰車與M109A6自走砲是非對稱戰力)的情形再次重演。

而美方確實也已於9月間的美台高層管道會議中向我方遞交了前述的書面說明。希望這對未來數年間這段關鍵威脅窗口期我國的建軍備戰方針至少能收若干點化導正之效。

誠實面對後備動員的現實

台灣後備戰力的匱乏也是美方所高度關心的。

後備體系沉痾已久,難以頓癒。譬如說,政府所宣示的後備動員改革方案,根據前國防部長嚴德發2020年10月7日在立法院發言,包括成立防衛動員署、將18個縣市後備指揮部合併至戰區編管、擴編後備旅(從7增加到12個旅)、常備後備部隊使用同樣裝備等。

同時,後備部隊的訓練也將更改為1年1訓、1次14天,召訓人數從12萬人增加至26萬人。

然而,由於訓練能力(核心幹部、設施與其他相關資源)都嚴重短缺,訓練能量(每年所能訓練的人數與梯次)很難於短期內達到需求。國防部長邱國正10月28日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2022年度預計可「1年1召、1次14天」完成驗證訓練的後備軍人其實僅一萬多人。

即便連同每年只召訓5天(訓練程度明顯被美台雙方認為不足擔負戰鬥任務)的後備人員才能達成11萬人,遠遠低於去年所宣示的26萬人!這充分說明了欲強化後備動員戰力的實際困難度。

對此,長期觀察國軍的美國其實都瞭然於心。其實,面對中共壓倒性的整體軍力優勢與日精進壯大的三棲投射能力,假如台灣要認真發展(灘岸後的)地面防衛能力,那就勢必得具有數量夠遍佈各作戰區、具一定存活性、可有效執行作戰任務的後備動員兵力來阻擊、阻滯、消耗登陸後向目的地推進的共軍。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近年台灣政府費盡心思欲強化「後備動員部隊」,甚至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圖/軍聞社提供)

後備動員部隊主要有三個功能:編實動員(將常備部隊的缺編人員補齊),戰耗補充(補充傷亡人員),最後才是增加戰力(提供額外的作戰單位)。

根據美方的評估,台灣現有的後備動員能量與所可能賦予後備的資源,充其量也只能勉強滿足前二項所需;而維持有意義數量之完整、具備裝甲、火炮等後勤密集之重裝備的旅級聯兵作戰單位則可能性甚微。

美方官員私下舉例説明,新加坡後備部隊的重裝備都是投入相當經費外包給民間廠商維修保養,動員教召的兵員基本上只參與操作演訓,如此分工之下裝備妥善與後備人員的戰技才可能都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反觀台灣,連常備部隊裝備的後勤妥善狀況都僅能勉強維持,使用常備部隊二手重裝備的後備單位,無論戰力還是可恃性都不難想見。

美方雖然有在認真考慮派「國民兵」(National Guard)專家來台協助後備部隊改革事宜,但由於台美國情與制度相差甚巨(國民兵歷史上源自各地民兵組織、時至今日平時仍隸屬各州政府,緊急情況時聯邦政府才可徵召動用,空中國民兵甚至還裝備有F-22戰機!),未見得能對提升台灣的後備戰力有實質助裨益。

拓展後備戰力

在目前暨可見未來的資源現實下,我們軍方的後備動員體系頂多還是只能提供相當數量、經過專長複訓的戰鬥步兵,以負責守備次要灘頭陣地與重要設施、阻擊滯礙共軍行進或執行城鎮作戰等任務。

政府應該放棄試圖將訓練與資源不足的後備動員部隊硬變成主戰兵力的不切實際構想,改而務實面對除了編實與補充傷亡員額外,我們的後備部隊基本上只堪任輕裝步兵的事實。

但若能採納較大膽革新作法,妥善加以運用,我們的後備部隊還是可以有效執行上述的多項作戰任務,並構成嚇阻戰力的。

對這種近似「准民兵」的後備部隊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重裝備,而是兵源組織/向心力、適當的訓練和易於使用保養的武器裝備,以及盡可能減輕的後勤足印。

中共,台海,解放軍,AUKUS,拜登,習近平,二十大,鬥而不破,伊拉克,阿富汗,不對稱作戰,後備動員,國民兵,教召

▲台海形勢險峻,政府宜採取更積極、創新、果決的作法來盡速強化國防戰力。(圖/記者李毓康攝)

在開拓後備兵源方面,除正常教召4個月義務役退伍的兵員外,亦可考慮開放報名志願後備役的作法,配套適當的待遇福利條件與較高的訓練標凖(譬如:每年2或3次,每次14天),以吸引有抗敵意願卻無志軍旅生涯的國民參與。

訓練上可由部分特戰部隊擔任後備部隊的教官、甚至基層領導幹部。武器裝備則以輕裝為主,但亦可廣泛配置人員便攜式反裝甲導引武器(例如:標槍飛彈)、防空武器(如: 刺針飛彈)與通資器材。

機動載具盡可能簡化,甚至可採用民間普遍使用的車輛(如:皮卡小貨車、越野車或機車等),以易於維修或必要時徵召。

台海形勢險峻,政府宜採取更積極、創新、果決的作法來盡速強化國防戰力,無論是戰略防衛構想、建軍方針,還是後備動員體系的改革,都應廣納建言、並經評估後選擇務實可行的方案,拿出魄力來落實。

熱門點閱》

► 何志偉/青壯年健身、生存遊戲盛行 國軍訓練可以不草莓

► 楊穎超/東沙島意義非「毒蛙」嚇阻 而是展現我方抵抗決心

► 亓樂義/防共軍奪東沙 台美軍事協作迫在眉睫

► 王志鵬/10月國慶行情 西南防空識別區為何態勢緊張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原標題為「美國軍事援助台灣的期望與現實」,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

台北出生,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臺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