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賜號卡運河」內幕首揭曉!強風非唯一因素 關鍵錯誤決策曝光

▲▼長賜號,蘇伊士運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長賜號於3月23日擱淺卡在蘇伊士運河長達1週,下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葉睿涵/編譯

今年3月擱淺橫卡蘇伊士運河長達一週的巨型貨輪「長賜號」(Ever Given),是蘇伊士運河歷史上最嚴重的危機之一。關於事故的原因有幾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版本是長賜號在通過運河時遭遇強風,船身偏離航道,觸底擱淺,不過彭博社卻指出,造成這場「蘇伊士危機」的原因並不能全歸咎於天侯不佳。

據彭博社報導,位於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地理位置極佳,是目前連接歐亞的最短線路。可惜,蘇伊士運河並不好走,它只有約200公尺寬,水深24公尺,因此現代體積越來越大的貨輪要穿越運河,是不容易的事。當長賜號在3月23日排隊通過蘇伊士運河時,它已裝載了約1萬7600個貨櫃,船底的龍骨距離河床只有幾公尺遠,因此它可以出錯的空間極小。

▲▼長賜號,蘇伊士運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久後,一艘載著當地領航員的小船靠向了這艘隊伍中最大的貨輪,2名埃及領航員被帶到駕駛座艙,與印度籍的船長和船員見面。訴訟資料顯示,雙方隨後對於長賜號是否該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通航產生了不小的爭執,但由於英語都不是雙方的母語,因此這場爭論並未達成共識,就草草落幕。

長賜號載有來自宜家、耐克等價值高達10億美元的貨物,船隻每耽擱1天,成本就會驟升數萬美元,因此經驗豐富的船長坎塔維爾(Krishnan Kanthavel)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他清楚,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雇主都希望他們繼續航行,尤其長賜號上配備了先進的雷達和感應器,從技術而言,即使海上的能見度為零,長賜號也能前行。

▲▼長賜號,蘇伊士運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列隊中的船隻開始慢慢通行,背負著眾人希望的長賜號也只能緩緩前行。坎塔維爾船長原本可以拒絕航行,但在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CA)的再三確認下,他決定聽從指示繼續航行。在長賜號航行了數英里後,船開始出現了不尋常的晃動。SCA派來的領航員立刻要求印度船員向右轉,然後再向左轉。龐大的長賜號無法在極短時間內突然左右航行,因此這方法無法奏效。

2名埃及領航員開始產生意見分歧,並發生激烈爭吵,其中一名領航員隨後下達了新命令:全速前進。一般而言,加速有利於掌控大型船隻,但以當時的狀況而言,這可能是很糟的決定,因為蘇伊士運河很窄,基於流體力學的白努利定律(Bernoulli Principle),船隻很容易在此情況下被吸向河岸一側。

▲▼長賜號,蘇伊士運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果不其然,圓球形的船頭不久後,就像是一把利刃一樣深深地刺入了岩石和粗糙的沙子中,同時,船尾也倒在了對岸,這下船頭和船尾都一同擱淺了,長賜號以45度角的狀況卡在了整條運河上,什麼都不能通過。為了疏通航運,SCA迅速派出2艘拖船協助長賜號脫困,然而這一切都於事無補,也讓當局意識到,這起事故非同凡響並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附近的國家紛紛伸出援手,希望能盡快拯救長賜號,好讓這條全世界最繁忙的水路可以盡快投入運作。最後,當局不得不求助荷蘭的海上救援公司SMIT利用漲潮,協助長賜號脫困。當地時間3月29日凌晨5點42分,長賜號的船身在歷經近一週的擱淺後,終於重新浮起,結束了這場影響全球物流的危機。

宇宙人外信》:中英日韓四聲道,時事閒聊學單字★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