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駐美代表處更名「台灣」 是利或弊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是拜登政府團隊第一次與台灣高層展開談話,當具「政治意義」,而且更名案是否會成為一種成為加劇美中關係緊張,卻使美台關係收效甚微的象徵,可能也更具探討的意義。

TECRO,拜登,國安會,美國,老鷹法案,顧立雄,吳釗燮,立陶宛,大使館,兩岸關係,北京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政府有意將台灣在美國華盛頓的「台灣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 (圖/維基百科)

● 邵宗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10日的報導,美國政府正認真在考慮要把駐美國華盛頓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TECRO),改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這項報導尚指出,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轉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當時華府並未將TECRO「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視為大使館。(正確說法應是:台北是在斷交後才在美國設立的CCNAA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但在1994年,因柯林頓政府檢討對台政策,才同意台北另外更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

更名是條漫漫長路

《金融時報》的報導也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這項名稱改變一事是得到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Kurt Campbell)的力挺,而且國安會內部和國務院處理亞洲事務的有關官員也廣泛支持此事,不過美國當局至今尚未拍板,因為此事還需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才生效。

其實,這樣「還需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才生效」的說法,應該也涉及到另一項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在今年七月通過的「老鷹法案」(全名為「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及參與法案」「Ensuring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and Engagement Act, EAGLE Act」),該案是由民主黨籍眾議院外委會主席米克斯在稍早5月25日提出,經過內部討論及協調,才在7月15日以26票贊成、22票反對的些微差距票數通過。

TECRO,拜登,國安會,美國,老鷹法案,顧立雄,吳釗燮,立陶宛,大使館,兩岸關係,北京

▲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有意力挺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重點除了指示美國國務卿應把「台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駐美代表處」的目標之外,法案並呼籲美台就駐美代表處更名一事展開協商,同時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社會,並加註聯合國對中國的承認沒涉及台灣,好讓此事出現較適當的推動時機。

此外,該法案也夾帶多部先前提出的友台法案,包括「台灣外交檢討法案」(Taiwan Diplomatic Review Act)、「台灣和平與穩定法案」(Taiwan Peace and Stability Act)、「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及「台灣學人法案」(Taiwan Fellowship Act)。

但是根據美國法律規定,參眾兩院須通過同樣版本法案,才能將提案遞交總統簽署後生效。這也等於說,不管是國安會力挺,或「老鷹法案」的通過,最終是否如願實現,還得看參眾兩院是否能通過同樣版本法案,以及拜登最後是否同意簽署。也因此,「更名案」事實上尚有段漫長而且遙遠的路途需去面臨。

在享受「更名」之利前 台灣是否先受其害?

既然如此,為什麼美國安會還要如此行程神祕地邀請台北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一行台灣官方人士到美國,並在距華盛頓50英里處的馬里蘭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安納波利斯(Annapolis)舉行一場「特殊管道」的對話。

其實說清楚啦,是因為顧立雄與吳釗燮都具有台灣當局「政務官」的身分,他們倆人無法進入美國首都哥倫比亞特區作正式訪問,所以才選在華府近郊馬里蘭州;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鷹法案」已呼籲美台要就「駐美代表處正名」一事展開協商,邀請顧吳二人前來是希望讓此事出現較適當的推動時機。

TECRO,拜登,國安會,美國,老鷹法案,顧立雄,吳釗燮,立陶宛,大使館,兩岸關係,北京

▲外媒指出,美國邀請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訪美,並就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一事進行討論。(圖/記者林敬旻攝)

這是拜登政府團隊第一次與台灣高層展開談話,當具「政治意義」,而且更名案是否會成為一種成為加劇美中關係緊張,卻使美台關係收效甚微的象徵,可能也更具探討的意義。

像在美國的台灣議題專家葛來儀就質疑推動更名一事,她認為美國和台灣應該把精力放在有意義的行動上,來加強台灣安全,而不是做一些象徵性的手段去挑釁戳弄中國。

另外在今年7月,立陶宛因允許台北以「臺灣」名義設「代表處」一事,已引發北京對此表示堅決反對的強硬態度,不但召回了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還要求立國召回駐中國大使。

事實上,「更名案」一事對台灣本身、或提升台美關係來說,可能僅只具象徵意義,而且未來「變數」尚多;但另方面「更名案」確定會觸及北京痛處,一旦北京有所反制,台灣反而是首當其衝,肯定會造成實質傷害。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在前一天才與拜登通過電話要管控兩國關係,隔天卻出現台灣駐美機構準備有更名的傳說,恐怕北京再有容忍能力,也沒有什麼辦法可來降低內部的反美情緒?

而且回頭過來再看看台灣本身,以前為了讓台灣駐美機構能有個適當的名稱,已經有過一次調整,即把比較不像駐外單位名稱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成了「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TECRO,拜登,國安會,美國,老鷹法案,顧立雄,吳釗燮,立陶宛,大使館,兩岸關係,北京

▲蔡英文總統在「2021亞太安全對話」就亞太局勢的談話,引發輿論關注。(圖/總統府提供)

現在如果又想要再改稱「台灣代表處」,是不是因為「台灣」一詞的過度強調,結果地位並沒有明顯提升,因為美國不會把它視為是代表主權性質的「大使館」,但很有可能是暗示這個名稱,會有「台灣宣布獨立、或明確朝向獨立」的傾向,會讓對岸有所疑慮。

像環球時報社評已說: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就表示這是美國在測試中國反應,若成真,意味著華盛頓「基本放棄了一中政策」。或者像蔡英文在2016年1月18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時,也強調說「我們沒有需要再次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因為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國臺灣」,這個說法傾獨的色彩再濃不過。

若再加上她在今年8月31日「凱達格蘭論壇—2021亞太安全對話」致詞中再強調「鄰國論」,更讓「台灣」一詞與「台灣獨立」有了更曖昧的關係,是不是我們需要對更名一事更加謹慎?

熱門點閱》

► ET民調》曲兆祥/侯友宜賴清德成天王 陳時中人氣下滑 鄭文燦度過危機

► 周宇修/國賠案修法 訴訟費「預納」制度非改不可!

► 王任賢/追查Delta源頭?台灣邊境管理應強化!

► 李沃牆/協助疫情下的年輕人 勿讓他們淪為下流世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邵宗海

邵宗海 邵宗海

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