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初春缺水「大地震頻率高」 中研院研究證實:與水文荷載有關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全台面臨嚴重缺水危機,中央研究院發現,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度在每年2月至4月達到峰值,而在7月至9月下降到最低值,與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暗示季節水文荷重的變化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的主要機制,台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亦呈現同樣的行為。

▲▼石門水庫,自來水,缺水,限水,乾涸,碼頭,觀光遊湖,發電,SOS。(圖/記者林振民攝)

▲中研院研究發現乾旱時地震頻率更高。(圖/記者林振民攝)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近日研究2002年到2018年地震和地下水位的關係,該議題藉由分析地震活動度、地下水位、GNSS時間序列,探討台灣地震活動和水文荷載之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冬季初春缺水「大地震頻率高」 中研院研究證實:與水文荷載有關    。(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中研院研究發現,台灣西部陸地季節儲水量變化與冬季初春地震發生頻率有關聯,這是由於陸地儲水量減少、有利逆斷層活動。(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許雅儒表示,台灣東部深層地震的活動和西部一樣,乾旱時深層地震活動頻率較高,汛期地震活動頻率較低,但台灣東部淺層地震活動度(<18 km)的季節變化,就和是否處於汛期沒有關聯,且無法用流體在斷層帶的作用或孔隙液壓變化解釋,顯示有其它的地震觸發機制在誘發地震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許雅儒說,台灣今年面臨乾旱,之前氣象局也曾說今年迄今的地震數目較多,也和研究理論吻合。研究約費時4年,未來將持續研究,探討極端氣候對地震活動度的影響。而該研究近期也登上《Science Advances 》期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