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民調》游士儀/台灣防疫名列前茅 別讓疫苗落後變成經濟掉隊

我們想讓你知道…要解釋這次的民調結果,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其一是「兩種型態的K型成長」,其二則是「對疫苗的恐懼」。

● 游士儀/政大經濟博士、輔大經濟系兼任助理教授

政府民間兩樣情:政府上修經濟成長率、民間下修經濟樂觀度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以及全球的大規模接種,令全球復甦重燃希望,OECD於今年3月上修全球經濟成長率5.6%、IMF於1月上修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5.5%、世界銀行上修至4.0%。

與此同時,台灣因為出口表現亮眼,2020年不僅是全球少數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也達到實質薪資20年以來最高成長幅度。今年起,各機構也持續上修台灣的經濟成長,近期內的為主計處於2月底上修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4.64%。

從各機構持續上修經濟成長,加上新台幣持續升值的走勢下,今年台灣的人均GDP非常有可能突破3萬美元。

然而,根據《ETtoday新聞雲》最新民調顯示,45.5%民眾對今年臺灣經濟景氣的預期表示不樂觀,另有44.6%民眾持樂觀態度。

和前次調查結果(2020年12月)相比,民眾下修了經濟表現的樂觀度從48.1%至44.6%。

從民調結果來看,對於經濟表現,政府和民眾呈現兩樣情。

ET民調,疫苗,經濟,防疫,陳時中,疫苗護照,鳳梨,兩岸經貿,景氣

▲。(圖/ETtoday民調中心)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政府最常被人詬病的,就是是「台灣經濟成長,薪資卻不漲」,此外薪資停滯也一再成為民怨之首。

今年台灣的實質薪資大幅增長,創下了21年以來最高的增幅,然而民調顯示卻有高達71.2%民眾對此表示無感。

ET民調,疫苗,經濟,防疫,陳時中,疫苗護照,鳳梨,兩岸經貿,景氣

▲。(圖/ETtoday民調中心)

兩種型態的K型成長、對疫苗的恐懼

要解釋這次的民調結果,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其一是「兩種型態的K型成長」,其二則是「對疫苗的恐懼」。

經濟成長的動能來自消費、投資以及淨出口;2020年在疫情的肆虐下,台灣的民間消費大幅衰退,投資主要也是由政府以及公營事業投資撐起半邊天,出口則受惠於半導體、5G、AI、高階運算等全球需求強勁,而讓台灣在2020年交出優於預期的貿易成績單。

第一種類型的「K」型成長,說的是台灣外銷表現亮麗,但國內經濟動能不足;第二種類型的「K」型成長,表現在出口產業賺的錢集中在電子業,其他傳統產業,則可能因為新台幣急速升值而做白工。

兩種K型成長,讓多數民眾對於實質薪資成長根本無感,因為這些民眾完全沒有因為經濟成長或是實質薪資成長,而生活變的比較好。

至於民眾對於經濟樂觀預期的下修,最有可能的原因來自於「對疫苗的恐懼」。

根據《ETtoday新聞雲》最新民調顯示,僅有38.3%民眾表示若台灣可以取得新冠肺炎疫苗,願意儘速施打疫苗,而「對疫苗效果不確定」以及「擔心副作用」佔多數。

再從交叉結果來看可以發現,願意施打疫苗的人對於景氣有比較樂觀的預期,而不願意打疫苗的民眾則對未來景氣比較悲觀,由此即可推論為何政府與民間對景氣的預測呈現兩樣情,因為民眾對於疫苗實在太恐懼了。

ET民調,疫苗,經濟,防疫,陳時中,疫苗護照,鳳梨,兩岸經貿,景氣

▲。(圖/ETtoday民調中心)

落後的疫苗可能導致落後的經濟

台灣因為防疫成效有成加上出口表現亮眼,成為2020年與中國大陸唯二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然而有許多機構包含穆迪、高盛以及標準普爾公司等,都認為亞洲今年的經濟成長可能會落後於西方國家,關鍵因素就是「亞洲疫苗接種率落後」。

高盛集團估計,歐美等主要國家在今年上半年就會有過半數民眾接種,中國大陸與韓國是10月,台灣則是要等到12月。

儘管從民意上來看,目前民眾對於台灣的防疫表現非常滿意,且願意接種的比例也只有38.3%,短期可能不會有疫苗短缺的恐慌。

然而若其他國家都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且慢慢回復到疫情前的經濟或商務活動,屆時若政府還沒有辦法處理民眾對疫苗的恐懼以及疫苗供給等問題,最後可能導致民怨四起,更嚴重的是落後的疫苗可能導致落後的經濟

ET民調,疫苗,經濟,防疫,陳時中,疫苗護照,鳳梨,兩岸經貿,景氣

靠吃無法解決的貿易戰恐懼

中國大陸無預警宣布三月禁運台灣的鳳梨,為了力挺農民,民間企業紛紛加入訂購鳳梨、吃鳳梨的行列,農委會也在日前宣布,迄今為止的鳳梨銷售量以經超過銷中國大陸的總量。

儘管如次,調查顯示仍有半數的民眾擔心未來中國大陸擴大對台灣進口農產品的項目管制,且和前次調查相比,雖然「兩岸擱置爭議,維持經濟交流與往來」仍是主流民意,但是「拒絕和陸方有任何方式的交流與往來」的民眾比例卻有明顯的下降,且「可以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擴大經濟往來交流」的民眾小幅度的增加。

ET民調,疫苗,經濟,防疫,陳時中,疫苗護照,鳳梨,兩岸經貿,景氣

▲兩岸關係民調。(圖/ETtoday民調中心)

台灣是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去年出口到中國大陸高達43.8%,顯示台灣的外貿仍需依賴中國大陸。

現任政府推動新南向,以分散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是產業的轉移以及貿易的談判並非一蹴可幾,這次可以靠「全民吃鳳梨」解決危機,但這並非可持續的方法,而且也無法保證會不會下次又預警禁止另一種商品。

若兩岸能夠友好溝通,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也許才是農民以及人民之福。

熱門點閱》

► 王定宇同居》單厚之/「親愛的房客」其實是升級版「蓋棉被純聊天」

► 中共兩會》盧信昌/解讀雙循環經濟戰略 看中國大陸製造業底氣

► 中共兩會》李沃牆/春江水暖鴨先知 兩會透露的政經走向

► 中共兩會》王高成/對台政策不因美國改變 堅持和統「壓抑武統」

► 中共兩會》張宇韶/政治氛圍「寧左勿右」 使李克強僅能當「橡皮圖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