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30年/九二共識和它的起源 辜汪會談奠定兩岸破冰基礎

▲▼海基會,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圖/記者張一中攝)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滿30年。(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者魏有德/台北報導

海基會今(9)日成立滿30年,主要負責與大陸協商、交流及服務在陸台灣民眾,期間與大陸海協會簽訂近40項協議及修正文件,在兩岸政治分歧的環境下,成為人民往來及政府溝通的橋梁。兩岸能達成諸多協議,關鍵在於1992年舉行的香港會談,雙方分別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及「九二共識」為立基點,而後促成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代表著兩岸關係正式破冰。

▲▼國台辦發布「九二共識」問答 批民進黨拋出謬論。(圖/翻攝國台辦微博)

▲「九二共識」被大陸認為是兩岸恢復來往的基礎。(圖/翻攝國台辦微博)

隨著2016年蔡英文勝選、民進黨全面執政,「九二共識」是否存在成為兩岸官方互信往來最大隔閡,導致兩岸關係進入「冰河時期」,至今仍無解套之方。海基會在任期間最長的董事長辜振甫曾在回憶錄《勁寒梅香》提到,九二香港會談時,兩岸代表曾就「一個中國」的解釋及涵義進行多次討論,「會談沒有具體結論。」

辜振甫認為,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次辜汪會談能獲得突破性的成果,關鍵在於就「一個中國」的原則上,雙方得以「各自表述」其內涵,同時,為順利建立兩岸協商管道機制,政治上的爭議僅暫時擱置,問題並沒有實質解決。

▲《兩岸關係40年歷程》新書發表。(圖/記者魏有德攝)

▲《兩岸關係40年歷程》新書發表會。(圖/記者魏有德攝)

對於九二香港會談所產生的「共識」,時任大陸海協會副秘書長的孫亞夫在2020年出版的新書《兩岸關係40年歷程》裡,也有一篇近3500字的敘述,從海協會成立、台灣國統會「一個中國涵義」決議到「香港商談」過程,將「九二共識」產生的背景,從大陸的角度詮釋。

書中提到,「如何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成為雙方於1991年北京商談後的最大分歧,海基會不願與海協會共同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直至台灣「國家統一委員會」做出「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作為海基會的基本立場。

因此,海基會對於「一個中國」從不能談轉為可以談,進而在1992年的香港會談中,雙方分別提出5種文字表述,在未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海基會再提出3種口頭表述方案,並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作為結論。

香港會談結束後,海基會與海協會數度透過函文對於「一中原則」表述方式來回溝通。書中提到,海協會函件附有海基會第8種表述方案(口頭表述雙方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意在將此案做為彼此可接受的共識內容,成為正式函件中的文字記載。

▲大陸海協會前副會長孫亞夫。(圖/記者魏有德攝)

▲大陸海協會前副會長孫亞夫。(圖/記者魏有德攝)

香港工作性會談及此後的文件往來,大陸認為是「雙方經過協商達成了共識」,也是「九二共識」產生的依據,同時,海基會堅持的口頭表述不同立場,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基本原則。

兩岸目前因「九二共識」陷入僵局,隨著時空背景變換,無論在經濟或民間人員流動上,皆和30年前的情況截然不同。海基會的功能停滯多年,民眾期待的不因只是換了執政黨後才有突破空間,還需要政府端出實質上的解套良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