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婆媳問題這樣解 「劃清界線」不背孝順枷鎖!小家庭優先 

▲▼婆媳,母女,吵架。(圖/CFP)

▲美國家庭也會有婆媳問題。(圖/CFP)

作者:Dr. Phoebe

摘自:時報出版《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

●精選書摘

「妳在公婆面前,千萬不能吃那麼快!」虎媽看著我狼吞虎嚥的掃光眼前的食物,斬釘截鐵的告訴我。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從我有記憶以來,虎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一百件事,告誡我在娘家母親面前這樣沒關係,但在未來的婆婆面前,萬萬不可。

「不然,她會認為我沒把妳教好。」虎媽的擔心,從我的吃飯速度、餐桌禮儀到言談舉止,彷彿所有生活中的小細節,都代表著我的家庭背景、出身家教。當時的我其實很困惑,明明要吃多快多慢是我自己的決定,跟娘家到底有啥關係?

於是,當我和C順利交往不到一個月,他父母約我吃飯時,我緊張透頂!整個早上頻頻跑廁所。吃飯時,所有食物我都只吃一半,連笑都不敢太大聲,和我平日整盤掃光並拍桌大笑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出入。C大惑不解,今天女朋友怎麼特別反常?於是我向他解釋,我怕自己的食量和大剌剌的姿態會嚇到他爸媽,會覺得我是個沒教養的女孩子!

「拜託!這什麼邏輯?妳就正常做自己就好了!我們家除了我媽,吃得都比妳還快還多,笑得比妳更大聲,請放心的做自己!」

美國以小家庭為核心,夫妻是第一順位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婆媳問題就算搬到主張男女平權的美利堅共和國,也一樣存在,而且還榮登夫妻最常吵架原因的前五名。不幸的是,根據婚姻心理諮商師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四十年來的臨床經驗,看過近三千對夫妻,發現有將近七成的夫妻,就算鬧到天翻地覆,婆媳問題最後大都無解。

聖經說,男人、女人必須和父母分離,與妻子連為一體。因此在美國,婚後往往會以夫妻和子女所成立的核心家庭為主要單位,也是俗稱的小家庭。美國人在做人生重大決定(不論是工作、學區、買房等)時,會以對小家庭的責任為優先考量,其次才考慮小家庭之外的人,包括公婆、岳父母、爺爺奶奶、叔叔嬸嬸,或其他三百七十九位親戚。

▲▼家人,家庭。(圖/CFP)

▲美國以對小家庭的責任為優先考量。(圖/CFP)

這樣的家庭定位和亞洲社會有非常大的落差。在臺灣,許多夫妻是帶著一個家族的期許和資源共結連理,因此做決定時,自然也必須以家族為優先考量。夫家的需求會因著孝道和長輩的地位,被擺在媳婦之上。連照顧夫家其他成員的需求,往往也歸在媳婦的責任中,甚至有許多臺灣媳婦做牛做馬幾十年之久,也被視為理所當然,好的話則偶爾「打賞」,壞的話可能連句謝謝都聽不到。但我認為,這個約定俗成的觀念最糟糕之處在於,無論媳婦做得再多再棒,或多或少還是常被當作外人。

乍看之下,美國的小家庭觀念對夫妻倆有較好的保障。大部分美國夫妻和大家族見面,幾乎都在逢年過節,其他時間就各過各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婆媳之間像久久見一次面的朋友,有溫和卻也疏離的界線。但這不代表美國女人沒有婆媳問題,相反的,根據劍橋心理學家泰莉.艾普特(Terri Apter)的調查,有三分之二的媳婦認為婆婆會嫉妒兒子對媳婦的感情,小則對媳婦感到不悅,大則對媳婦萬分苛刻。只能說,女人競爭的心態無國界,只要覺得兒子被搶走,再多保護也無法避免婆婆的不安全感出來作祟。

不過,美國的小家庭機制近年來不斷被打破,一方面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有著多而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也將故鄉對家族的責任和負擔這類傳統價值一併帶來美國實行。從墨西哥移民到洛杉磯的荷西告訴我,對他們來說,大家族的重要遠勝於小家庭的需求;來自印度的阿施說,他並不特別嚮往談戀愛的感覺,反而很放心的交由父母為他安排婚姻的另一半;嫁給韓國夫君的小咪告訴我,她在職場上雖然光鮮亮麗,專業受人尊重,但在婆婆面前,卻得無條件當個唯唯諾諾的小媳婦。

家人間畫下界線,相處更自在

小傑醫師是個小留學生,高中時移民來美,是謙謙君子一枚,和小傑聊個兩三句,就能看出他臉上寫了個「乖」字,人品相貌各方面條件都不差,帶回家給長輩看還特別討喜。小傑已年過四十,學貸全都還完,也靠自己的能力買了房子。原本我不懂這樣乖順聽話會賺錢的男人,為什麼到現在還沒結婚?直到身為同事相處久了,我才明白。

婆婆、媳婦、婆媳、公公、公婆。(圖/CFP)

▲家人間畫下舒服的界線,相處就能更自在。(圖/CFP)

先別討論媽寶了,每次和小傑攀談,我都有種時代交錯感,小傑明明和我歲數相當,價值觀卻彷彿停滯在父母的年代。小傑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陪爸媽吃飯,媽媽也每天替小傑帶愛心便當。小傑買下的那棟房子距離爸媽家只有五分鐘車程,只要爸媽一召喚,他絕對放下一切奉陪,於是大多數的週末,小傑都會陪爸媽買菜、帶爸媽出國旅遊。

乍看之下沒啥不好,但問起小傑沒打算交個女朋友嗎?小傑說,父母當初移民就是為了要栽培他,經歷許多辛苦,因此他和家人感情十分緊密。可惜大部分的女孩都和他的家人處不好,畢竟他重視照顧家人的責任,但女方不一定能接受,父母也經常不滿意女方,感情往往就不了了之。

像小傑這樣的男生在亞洲社會中不少見,簡單一句,就是對原生家庭從來不知道如何說不、也不被鼓勵說不,到最後就更難成為家庭以外的獨立個體。但在美國文化,個人主義至上,非常講求「尊重界線」,無論是親人、伴侶、朋友、同事,總有一條既定的界線。

「界線」在中文裡往往帶有一些負面意味,彷彿必須和某個帶有敵意的人保持距離,但對於美國人而言,畫下「界線」的用意並非把人排除在外,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是透過正確的界線,讓雙方都能保有健康的自我,進而擁有良好的關係。更能因為界線的存在,幫助一個獨立的個體成長,為自己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我的ABC友人小菲就說,她寧可自己多存一些錢,晚一點再買房,也不想接受父母幫助。「拿人嘴軟,出錢的最大,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一旦接受了他們的幫助,就必須買一間父母也認可的房子,但我不想要他們干涉我的生活。」

▲婆媳。(圖/CFP)

▲婆媳努力的成為彼此最敬重的朋友和家人。(圖/CFP)

與婆婆成為相互敬重的家人

根據我個人不客觀的觀察,若想知道夫妻間誰比較強勢,看他們住的離誰的父母比較近便知曉。美國社會的婚姻裡沒有嫁娶觀念,想當然耳,我身邊的夫妻大都住在娘家附近,往來也比婆家更頻繁。在社群網站常看到帶家人去旅行的,通常都是女生拉著丈夫和娘家人出去玩,鮮少看到帶著公婆去旅行的畫面。

不過面對這亙古以來便存在的婆媳關係時,翻開臺灣媒體探討有關婆媳問題的文章,大都著重於幫助媳婦看開配合,或是用各種小心機、小巧思討好婆婆,成為令夫家滿意的媳婦。反觀美國,聊到婆媳問題,大多會教妳如何和公婆畫分界線,捍衛自己的權利,拉攏老公在同一陣線上,讓大家都能在對的界線裡生活,保持理性友好的關係。美國文化看待婆媳關係,終極目標不是讓媳婦被夫家接受,而是兒子和媳婦能在公婆面前正正當當的擁有獨立空間,保有自己在公婆面前的地位。

C的那一句要我「做自己」的話還言猶在耳,轉眼間我們已結婚超過九年。到現在,我依然打死也不會在婆婆面前摳腳挖鼻的做自己。那些在飯前一直跑去廚房偷吃菜、無過濾的把心頭不爽快的事吐個痛快,或是回家就癱在沙發上耍廢這類事情,我就只敢在娘家虎媽面前做。不過至少在婆婆面前,我可以放心的把她做的每餐飯都吃好吃滿當作捧場,想笑時也可以放心大笑不用遮嘴巴,雖然說不上是最好的朋友,也或許永遠不會親如真正的母女,但因為我們都愛著C,所以努力的成為彼此最敬重的朋友和家人。

對我來說,這就非常足夠了。

▲▼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圖/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