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美國必要時應放棄台灣?「克制戰略觀」將使美國威信破產

我們想讓你知道…一旦美國總統採納「克制戰略觀」,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威信將很快破產,並將逐漸被趕出西太平洋,最後將完全退回到美國本土。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系榮譽教授

主流戰略觀 vs. 克制戰略觀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月20日就職後,美國東西兩岸同時提出與美國「主流戰略觀」(Mainstream Strategic Perspective) 迥異的「克制戰略觀」(Strategic Restraint Perspective)。由於這兩種論點都與台灣的生存與安全有關,因此我國應特別密切關注此一議題與相關情勢的發展。

在一份題目為「執行克制」(Implementing Restraint)的報告中,藍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指出,美國從二戰結束至今一直採取「主流戰略觀」的立場與政策建議,演變到目前已國窮民敝,財政困難日益嚴重,未來更難因應中國的快速崛起,因此現在就應開始思考改弦易轍,考慮「克制戰略觀」的思維方式。

雖然「克制戰略觀」目前還難與「主流戰略觀」爭鋒,但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與美國的日益衰退,特別是美國若是連續幾任總統都無法讓美國振衰起弊的話,則「克制戰略觀」不無可能後來居上,甚至取「主流戰略觀」而代之。

 ▲ 拜登接任美國總統,面對財政困難日益嚴重的局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冷戰思維與戰後情勢 主流戰略觀歷久不衰

從二戰結以來,美國政治、軍事與經濟政策制定者都或多或少傾向於採取「主流戰略觀」的論點。

嚴格說來,主流戰略觀能夠蓬勃發展與美國戰略思想家肯楠(George Kennan),透過「長電報」(A Long Telegram) 鼓吹美國為首西方民主國家,應協同一致對赤焰高漲的蘇聯加以遏制,才能確保西方民主制度、繁榮與和平。

雖然後來情勢的發展,未必盡如肯楠的最初構想,但是他的倡議被認為是東西方「冷戰」(Cold War) 與「圍堵」(containment)發韌之濫觴,殆無疑義。 

▲ 前美國總統杜魯門作法,與「主流戰略觀」符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對戰後歐洲提供「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在北韓入侵南韓之後率領盟國發動韓戰,以及援助希臘、土耳其、台灣與日本、建立北約並與盟邦締訂多邊與雙邊安全條約,基本上都與「主流戰略觀」若合符節,目的都是預防並圍堵蘇聯的擴張。

在艾森豪(David Eisenhower)與甘迺迪(John F. Kennedy) 兩任總統之下,美國繼續採取「主流戰略觀」的圍堵策略,極盡可能在歐洲、古巴、日本、南韓、東南亞與台灣,不讓蘇聯勢力越雷池一步,但是美國也維持不介入蘇聯勢力範圍內包括「匈牙利革命」的反蘇民主運動,並從1958年開始與中共在波蘭開啟長達十多年的「華沙會談」。

不過,甘迺迪1962年遇刺身亡之後,副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繼位總統,奉行「主流戰略觀」政策,但升高越戰的後果,卻是讓美國財政不勝負荷,國內反戰思潮興起,蘇聯勢力在全球各地也趁勢而起,詹森被迫放棄競選連任的機會。

▲甘迺迪於1962年遇刺身亡 。(圖/取自網路)

主流戰略觀首次調整 美改採聯中制蘇策略

「主流戰略觀」倒也不是從未調整。

冷戰以來,「主流戰略觀」的第一次調整,起源於尼克森1967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發表一篇題為「越南之後」(After Viet Nam)的文章,略謂美國必需盡快結束越戰,並與中共政權改善關係,以免北京對內壓制人民,對內侵擾四鄰。這也成為美國「聯中制蘇」戰略思轉變的開始。

1968年美國大選,尼克森勝出,1971年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 銜命訪問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與總理周恩來會晤,這次密訪加上1969年中蘇共在邊境珍寶島的流血衝突,美國的「主流戰略觀」逐漸朝「聯中制蘇」邁進。1971年,中共進入聯合國,台灣則被迫選擇「主動退出」聯合國。

1972年,尼克森訪中進行「和平之旅」(Journey of Peace),美中兩國不僅朝「關係正常化」(Normalization) 推進,而且正式推動「聯中制蘇」的準聯盟關係。

在北京要求下,華府同意從台灣撤軍、廢約(美中協防條約)最後才是與中國大陸建交。但因「水門事件」爆發,尼克森被國會威脅辭職,美中建交ㄧ事也就暫時延宕下來。

▲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1967年主張,美國需盡快結束越戰,與中共政權改善關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77年,卡特(Jimmy Carter) 入主白宮,由於蘇聯勢力在全球各地都有進展與突破,卡特決定於1978年12月15日與中共建交,完成與北京的關係正常化。

儘管如此,美國仍維持「主流戰略觀」的政策,由國會主動通過「台灣關係法」(TRA) 並由卡特簽署,以保障台灣的安全。

歷經雷根(Ronald Reagan) 、老布希(George H. W. Bush) 、柯林頓 (Bill Clinton) 、小布希(George W. Bush)、歐巴馬 (Barrack Obama) 、川普(Donald Trump) 總統迭有進展,美國也繼續維持「主流戰略觀」的政策在歐亞兩大洲盡量維護美國與盟友的安全。

雖然蘇聯在1991年瓦解,但取而代之的俄羅斯仍然以恢復「大俄羅斯的榮光」為己任,覬覦東歐與波羅的海三小國。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於1978年12月15日決定中美建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主流戰略觀影響下 美維持全球安全承諾

自21世紀開始,中國經濟超德趕日,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儘管美國國力相對衰退,但不論冷戰結束前或結束後,美國都會維持一貫的「主流戰略觀」與相關的政策,包括:

一、確保對歐洲的安全承諾,不僅讓蘇聯或俄羅斯勢力擴張,反而極力制約俄羅斯推動「大俄羅斯主義」(Greater Russianism)。

二、在美日安保條約之下,美國承諾確保日本安全並將釣魚台列入安保範圍之內。

三、在美韓安保條之下,美國承諾確保南韓安全並每年調整針對北韓各種狀況的雙邊「緊急應變計畫」(Contingency Plan)。

四、在「台灣關係法」之下,美國履行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國會在過去四年並通過多項友台台法案與修正案,以增強對台灣的安全保障。

由此觀之,在「主流戰略觀」之下,美國歷屆總統對美國盟邦與盟友的安全承諾是在逐步加強之中,至少也沒有減弱。

 

▲ 在美國維持一貫「主流戰略觀」之下,承諾確保南韓安全。圖為艾斯博出訪南韓,與鄭景斗會面。(圖/路透) 

隨著中國快速崛起 克制戰略觀漸抬頭

但是,2021年1月由美國東西兩岸智庫與學者所提出的「克制戰略觀」卻與「主流戰略觀」背道而馳。東岸是由哈佛大學教授艾理森(Graham Allison) 所提出,西岸則是由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所提出。

在其2017年出版的「終必一戰」(Destined for War)一書中,艾理森主張,為了避免與中國爆發一場不必要的戰爭,美國在必要時應放棄台灣。今年年初,他在接受TVBS邀請參加一場座談會時,雖未提放棄台灣,但與中國發展一套合作與互動模式仍為其基調。

他與蘭德公司的共同看法,包括:

一、美國與中國應商量出一套和平共存共榮的方法,不僅可以避免一場不必要的戰爭,而且合則兩利,可以共創雙贏。

二、除了中國大陸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美國可援引美日安保條約協助日本還擊以外,否則即使中共攻佔釣魚台,美國也沒有必要介入。

三、北韓沒有能力攻打南韓,所以美國大可自朝鮮半島撤軍。當然,美韓「緊急應變計畫」也就成為多餘;北韓發展核武也與美國無關。

四、同理,儘管美英兩國具有特殊關係,但若英國海外基地與屬地遭到中、俄攻佔,美國也不應介入。其他美國的歐洲盟國亦然。

五、為了避免與中國衝突,美國必要時應拋棄台灣。

 

▲ 為了避免美中爆發不必要的戰爭,哈佛學者建議,美國必要時應放棄台灣。(圖/CFP)

克制戰略觀形同姑息主義 美國將信用破產退守本土

首先,一旦美國總統採納「克制戰略觀」的主張與政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威信將很快破產,並將逐漸被趕出西太平洋,最後將完全退回到美國本土。

再者,中共與俄羅斯都不是吃素的,他們將會步步進逼,鯨吞蠶食美國撤軍或退出的國家或水域。

最後,中共與俄羅斯就會像二戰時的德國與日本一樣侵略四鄰,並快速擴張,只是在「克制戰略觀」的「新姑息主義」(New Appeasement)之下,美國已退守本土,再也沒有能力領導群倫奮起ㄧ戰!

熱門點閱》

► 賴祥蔚/川普下台後 假新聞仍難解 Al+大數據能終結假訊息嗎?

► 陳一新/拜登紓困案卡參院 拜登靈活便通妥協

► 台灣少子化》以色列產房爆滿不夠用!猶太家庭給台灣人的啟示(蘇育平)

► 台灣少子化》薛承泰/與其拿錢跟美國軍購 倒不如鼓勵生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一新專欄

陳一新專欄 陳一新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系榮譽教授,曾任立委、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與所長。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在美中兩強之間,主張台灣應與兩邊維持良好關係,以充分發揮槓桿作用,收左右逢源之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