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類固醇「害肌腱變脆!」骨科7款用藥風險曝...還會肝中毒、傷腎

▲▼膝蓋,爬山,登山,行走。(圖/翻攝自pixabay)

▲針對肌肉關節酸痛,除了物理治療外,骨科還會使用內服藥及注射型藥物。(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肌肉關節酸痛,除了物理治療,也可以吃止痛藥,但服用過量很可能會造成肝中毒、傷胃、傷腎。骨科醫師更舉例,常見的「肌肉鬆弛劑」也是骨科常開的藥物,吃錯更會產生呼吸困難,而老用打針方式注射「類固醇」還會造成韌帶和肌腱的脆弱,民眾使用藥物前務必先向專業醫師諮詢!

骨科醫師廖志祥日前在粉專《骨科廖志祥醫師-運動醫學講堂》分享,目前針對肌肉關節酸痛,除了物理治療外,骨科還會使用內服藥及注射型藥物,包含常見的止痛藥、肌肉鬆弛劑、類固醇、玻尿酸、增生治療等,由於背後的副作用都不同,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後才能使用。

止痛消炎藥(以下3款)

1.中樞型止痛藥:一般藥局都有販售的「普拿疼」就是這類藥物,沒有消炎的功能,所以效果較弱,但副作用少,較不易造成過敏反應,服用過量會造成肝中毒。

2.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日本很夯的「EVE」就是這類的止痛藥,效果比普拿疼厲害,但長期使用會傷胃、傷腎,有部份人會對它們過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麻醉型止痛藥:嗎啡及類嗎啡,效果最好,適用於術後傷口疼痛,常產生嘔吐、便秘等副作用,也有成癮的可能性,需經醫師評估後處方才能使用。

▲▼藥,藥品,藥丸。(圖/CFP)

▲止痛消炎藥包含3類型,常見有普拿疼、日本EVE等成藥。(圖/CFP)

肌肉鬆弛劑

放鬆肌肉,減緩因肌肉過度收縮造成的疼痛。有嗜睡無力的副作用,老人要小心使用,用藥時也應避免開車、操作機械。若服用過量會造成呼吸困難的情形。

注射型藥物

4.類固醇(+局部麻醉藥):

對於局部肌肉痠痛有立即消炎、止痛的效果,是骨科醫師常用的藥物,屬暫時治標的方法,不建議長期使用,若同一部位多次重覆注射,容易造成韌帶和肌腱的脆弱。

5.玻尿酸:
早期關節炎病人的潤滑劑,可防止軟骨磨損,需定期施打,一般來說一週注射一次,一次療程約3-5週。

6.增生治療:

在患處注射葡萄糖,增加局部的發炎反應,使組織重啟修復機制,促進受傷的組織再生。一般來說一週注射一次,一次療程約3-5週,注射後的幾天,疼痛感會加劇,最久可能持續一週;另外還有PRP增生療法,藉由注射發炎部位,減緩疼痛,促進組織再生。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