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成/川普卸任前意圖激怒北京?台灣應戒慎恐懼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川普意圖激怒北京,台灣更應戒慎恐懼,切勿成為川普火中取栗的工具,而遭遇池魚之殃。

●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美國選舉已結束近三週,但是選舉結果仍未確定,主要是選敗的現任總統川普仍不認輸,頻頻試圖翻案,並阻撓權力交接,導致美國政局不確定,疫情無法控制。

川普並且在外交上接連出招,不僅影響國際及區域的安全情勢,部分也牽扯到台灣,下月還將派遣環保署長赴台,影響美中台關係的發展。

川普不認輸 傷害美國民主

川普的遲不認輸,在提出的選舉舞弊及計票不確實的指控接連不成立後,已失去了法律及政治正當性的基礎,媒體報導川普陣營擬在影響選舉人票方面動手腳,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美國選舉人票在絕大多數州採取「贏者全取」原則,但許多州也並無法律明文規定,完全是依據民主精神的傳統運作。川普如果連此一規則也不遵守,實在是徹底顛覆了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對美國的民主傷害極大。

▲ 美國總統川普仍未承認敗選。(圖/路透)

川普不當看守總統 違反美國民主傳統

事實上,川普從敗選以來的一連串行為已經背離了美國的民主傳統,他宣稱在幾個關鍵州,如: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賓州及喬治亞州,選票差距小而懷疑計票有問題,但是卻忘記了四年前他在這些州,也同樣是以更小的差距而贏得足夠的選選人票當選。當時的希拉蕊即使在全國普選票贏過川普,仍是很有民主風度的承認敗選,並未設法尋求翻盤。

在選舉舞弊指控無法獲得法院的採信後,川普即應該承認敗選,並協助進行權力交接,讓新當選的總統得以與聞國家安全情資,以利於上任後維護美國的安全,這也是美國民主傳統的一部份。

同時,川普已是落敗的總統,新的民意已然產生,他只能扮演看守性總統的角色,任何重大的內政外交均不宜進行。但是,川普近日來卻接連宣布擬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對於中國頻頻施壓,並擬派遣環保署長來台,均已違反了美國的民主傳統。

川普這一連串的荒謬行為,顯示在其心中只有個人的權力利益,絲毫不顧美國的國家利益及民主傳統。

尤其是美國當前的急迫安全問題在於疫情的掌控,不在於外交的爭奪,川普不儘速認輸並與拜登合作防疫,卻汲汲於外交動作,已導致美國染病及喪命的人數頻創新高,說其是「禍國殃民」實不為過,也難怪拜登批評其為「美國歷史上最不負責任的總統」。

▲ 川普近期宣布擬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圖/路透)

川普持續對中施壓 限制拜登中國政策?

川普在卸任前不久仍持續對於中國施壓及拉攏台灣,實在令人不解?或許他心中對於中國懷著痛恨,因為此次敗選主要是被新冠肺炎疫情拖累所致,而感染原來自於中國,川普想公報私仇。

另有一說是想鞏固他的「中國政績」,在歷史上留名,並限制未來拜登的中國政策,一如他自中東撤兵一般。也可能是他想激怒北京,挑起美中間的軍事衝突,藉以混水摸魚,延後權力移轉。

▲ 學者分析,川普施壓中國,可能是要限制拜登的對中政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意圖激怒北京?台灣應戒慎恐懼

如果是為了留下中國政績,效果其實不大,川普自身就是一個投機主義者,他在今年初已和中國簽署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對中政策並不一貫。

拜登也已表示,將與中國維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包括在防疫及氣候變遷方面將會合作,在經貿方面也不贊成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戰導致兩敗俱傷。

正如川普翻轉了不少歐巴馬時期的政策,一旦拜登上任後,隨著新的國際情勢的發展,必然有相對應的務實作法,絕非川普現時政策所能拘束。如果川普想的是激怒北京的盤算,則台灣更應該戒慎恐懼,切勿成為川普火中取栗的工具而遭遇池魚之殃。

所幸,北京目前為止對於川普的刻意挑釁仍維持著冷靜自制的態度,習近平仍未以個人名義發出對於拜登當選的賀電,應也是為了避免激怒川普,對於美國的新經濟制裁及環保署長來台,應也不會有超越前例的反應,以靜待美國政權的塵埃落定。

即使如此,中國已藉由「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簽署,在亞太地區開創了經濟及外交合作的新局,突破了川普政府的經濟圍堵,隨著拜登政府的上台,未來美中台關係必然有一番新的發展。

► 聽Podcast掌握美選及國際局勢
Apple:https://apple.co/3ibJl8F
Spotify:https://spoti.fi/34aNBAj

熱門點閱》

►  拜登勝選》謝復生/選舉人團維持兩黨制 避免過度政治僵局

►  拜登勝選》劉寶東/川普法律戰 將開啟美國選舉法的新時代?

►  拜登勝選》沈有忠/美國將對中國重啟區域聯防?

►  拜登勝選》趙春山/拜登多邊主義 有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王高成專欄

王高成專欄 王高成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專長為亞太區域安全、美中台關係、兩岸關係。常於國內報紙、網路及電視媒體發表評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