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成/川普未透過辯論扳回劣勢 拜登較受中間選民青睞

我們想讓你知道…川普顯然未能藉由最後一次辯論扳回劣勢,在選前若再無絕招,勝選可能性非常渺茫。

●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

美國總統選舉最後一場電視辯論於22日舉行,由於選情仍然緊張,且距離選舉投票日僅有11天,兩黨候選人仍然全力以赴,並吸引各方的關注。

四年前教訓 川普民調落後卻勝選

目前美國各主流民調顯示,民主黨的拜登在全國民調領先尋求連任的川普8%至10%,在幾個關鍵搖擺州也有一定程度的領先,但因為有四年前選舉的爆冷門,選前民調落後的川普竟擊敗民主黨的希拉蕊,因此民主黨陣營對於競選仍不敢掉以輕心。

目前處於落後局面的川普更是卯足全力四處造勢,希望能在最後關頭迎頭趕上。同時美國多數選民仍未投票,有部分尚未決定投票的立場,選前最後一場電視辯論,仍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川普上回辯論 粗魯插嘴衝擊民調

兩位候選人的民調狀態,也決定了他們在辯論中的策略。

對處於領先的拜登而言,只要保持穩健,挺住川普的攻擊,不犯大錯,即可維持領先的優勢。

對民調落後的川普而言則壓力較大,由於與拜登的差距還不小,不能只打成平手,還必須有更優越的表現才能挽回劣勢。

原本自信辯才無礙的川普,卻在第一場辯論中犯下致命性的戰略錯誤,不斷插話打斷拜登的發言,被視為缺乏總統的高度與民主風度,也未能將自己的觀點清楚地呈現在選民之前,民調進一步下滑。

此次辯論據聞川普的幕僚們力勸其要避免上次的粗魯態度,以期獲得較佳的結果。

▲ 川普和拜登在總統競選辯論最終場,較少插嘴畫面。(圖/路透)

紓困政策卡關 川普怪罪眾議院 

辯論一開始主持人就詢問雙方對於防治疫情的策略,也成為川普最大的罩門,川普再度將疫情歸咎中國,宣揚自己表現得宜,疫情即將過去,疫苗也快研製成功。

但是擺在美國人眼前的事實是美國已有800多萬人染病,超過22萬人死亡,近期感染的人數又持續上升,完全打臉川普自我感覺良好式的說辭,拜登藉機批評其不配連任。

由於疫情的影響,美國經濟表現也不佳,川普在辯論中也未能替自己加分,甚至在辯護紓困政策卡關國會而怪罪眾院議長裴洛西時,主持人立刻追問「但您是總統」讓其相當尷尬的問題。

健保議題上,受到疫情的衝擊,多數中下階層的美國人更需要可負擔的健保,反成為主張此一政策的拜登之優勢。

種族議題上,儘管川普為自己辯護,但是多數黑人選民已認為其具有種族的偏見,也反映在民調的數字上。

對中國的政策上,川普自認為對其施壓有功,並意圖將疫情的責任予以掛勾,然而拜登在辯論中也展現對於中國的強硬立場,甚至反批川普在疫情開始時還大力稱讚中國防疫得當,不僅未讓川普得分,反而還凸顯川普在防疫上的輕忽及政策反覆。

▲ 學者認為,川普未能於最終辯論得分。(圖/路透)

川普攻拜登子「電郵門」 中國帳戶遭反擊

川普在這次辯論中的一個主要策略是緊咬拜登兒子甚至其本人收受中國好處,以打擊拜登的形象及選情。此一策略是想複製四年前希拉蕊因「電郵門」事件而在選前民調下滑的情況,但是因為缺乏實證,讓拜登在辯論中以一句不是事實而駁回,甚至還以川普在大陸曾開設銀行帳戶以及繳稅記錄可疑加以反擊。

拜登更以「重要的不是川普的家庭或我的家庭,而是你的家庭」一句話,將焦點重新拉回當前美國人正處於疫情及失業的困境之中,讓執政的川普無從轉移選戰的焦點

 

▲ 拜登子杭特(Hunter Biden)因「電郵門」遭川普陣營猛攻。(圖/路透)

拜登較受中間選民青睞

綜觀這次的辯論,川普在風度及辯論的內容上,均較上次進步許多,但是拜登也表現的穩健自然,雖然多次出現言詞不順,在所有議題上均能清楚地陳述自己的立場,對於川普的攻擊也及時的回應及反擊。

就政策的內容而言,拜登的主張比川普更合理及被中間選民所接受,尤其是在做結論時,拜登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實比川普更勝一籌。

根據CNN辯後的民調顯示,拜登以53%的比例勝過川普的39%,此一結果對於川普甚為不利,一方面顯示中間選民認為拜登表現較佳,另一方面其實是反映選民對於兩位候選人的既有印象,以此印象來評估各自支持者的表現,也將影響其投票立場。

川普顯然未能藉由最後一次的辯論扳回劣勢,在選舉之前如再無驚奇絕招,要贏得選戰的可能性已經非常渺茫了。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王高成/拜登可能大勝?疫情、經濟、種族 川普的三大軟肋

►  吳嘉隆/習近平會在美大選後 對台灣發動奇襲嗎?

►  陳方隅/台裔打入拜登決策圈 實質影響外交政策走向?

►  美選辯論速記/拜登打破失言刻板印象 川普修正搶話形象有利好感度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王高成專欄

王高成專欄 王高成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專長為亞太區域安全、美中台關係、兩岸關係。常於國內報紙、網路及電視媒體發表評論。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