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症狀都是身體正在慢性發炎! 經常疲倦、感冒、皮膚癢別大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

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

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

(一)疲倦


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

(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


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

(三)消化道症狀


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

「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

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

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


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

(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


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

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

(六)經常感冒


「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

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

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與腸道有關! 5種NG飲食你常做嗎?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兒少條例擬委外辦理「主動巡網」 薛瑞元:最快2周內完成招標書

兒少條例擬委外辦理「主動巡網」 薛瑞元:最快2周內完成招標書

衛福部4月19日邀集相關部會召開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修法方向會議,針對4大修法方向討論,包括加重刑責、簡化封網流程等。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有關修法,院版一定是緩不濟急,另外修法提及修訂主動偵查兒少性影像等,但因需要科技搜尋,這部分會委外執行,預計一、兩周內可完成招標規劃書。

2024年04月24日 15:56

「諾羅病毒」蟬聯9年食物中毒王!醫示警:嘔吐物粒子空飄也會感染

「諾羅病毒」蟬聯9年食物中毒王!醫示警:嘔吐物粒子空飄也會感染

近期食物中毒導致腹瀉事件頻床,且相關案件都檢出「諾羅病毒」感染。衛福部食藥署今指出,諾羅病毒是近9年食物中毒的第一名,過去3年就有437件、多達5077人因諾羅病毒上吐下瀉。毒物醫師也提醒,除了食物會造成感染之外,感染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也有傳播風險,「細小嘔吐的粒子」飄浮到空中也可能會造成感染。

2024年04月24日 14:18

男肛門出血「摸到小肉塊」以為痔瘡 醫驚見「直腸4.6cm大息肉」

男肛門出血「摸到小肉塊」以為痔瘡 醫驚見「直腸4.6cm大息肉」

高齡82歲的黃爺爺前陣子開始上廁所肛門出血,用手摸還摸得到一小肉塊,但他以為是痔瘡,將小肉塊推回去就好,但沒想到出血情況持續將近一個月,就醫檢查才發現是一顆4.6公分大的息肉在直腸裡,由於形狀寬扁,無法透過大腸鏡切除,最後經過肛門微創手術切除息肉,所幸最後病理報告為大腸原位癌,不需化療或放療。

2024年04月24日 14:02

舒緩災後恐懼!向專業醫求助別硬撐 醫曝3穴位可安心凝神

舒緩災後恐懼!向專業醫求助別硬撐 醫曝3穴位可安心凝神

4月23日在不到12小時內發生上百次地震,其中包含兩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全台有感地震,讓許多民眾輾轉難眠,尤其是4月3日才發生過花蓮大地震,更加重許多人心中的恐懼,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陳中奎醫師分享,如何透過中醫穴位按摩,來幫助民眾安心寧神。

2024年04月24日 13:30

她腦麻染新冠呼吸衰竭!家人盼減輕痛苦 「救命神器」助尊嚴善終

她腦麻染新冠呼吸衰竭!家人盼減輕痛苦 「救命神器」助尊嚴善終

新冠疫情期間,「高流量潮濕加熱鼻導管」被視為救命神器而廣為人知,其實它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角色。30歲的方小姐因為腦性麻痺而長期臥床、意識狀況不佳,感染新冠後更因為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且經過數個月仍無法脫離。她的家屬照顧她已經長達20年,這次狀況後,開始思考如果無法好轉,要如何減少苦痛,接受安寧緩和療護。

2024年04月24日 12:45

花蓮男生日連開7種心臟手術 睜眼聽到「生日快樂」淚崩

花蓮男生日連開7種心臟手術 睜眼聽到「生日快樂」淚崩

花蓮1名徐姓民眾日前因出現心臟衰竭等喘不過氣症狀就醫,檢查發現患有嚴重心臟病。經門諾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歷經8小時的手術、包括一次換掉主動脈等7種複雜手術後「成功重生」,當天還恰巧是他70大壽,能睜眼再聽一句「生日快樂」,不禁讓他流出淚相當感動。

2024年04月24日 12:13

地震一整晚!30歲年輕男狂心悸 照心電圖驚「震出心律不整」

地震一整晚!30歲年輕男狂心悸 照心電圖驚「震出心律不整」

從4月初開始,台灣不斷發生地震,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今(24)日上午就在粉專分享案例,一名30歲年輕男性被「震出心律不整!」原來是因為男子本身個性就容易緊張,在四月強震之後,常覺得緊張有心悸的感覺。在23日震了一整晚後,狀況更嚴重了,照心電圖發現頻繁發生心律不整,「情緒緊張精神壓力可能是心律不整的原因」。

2024年04月24日 11:59

小林紅麴不良反應累計58人!食藥署專家會議:轉消保處求償

小林紅麴不良反應累計58人!食藥署專家會議:轉消保處求償

日本「小林製薬」公司含紅麴的5項機能性保健食品,接獲民眾服用後出現腎臟疾病相關通報,而台灣有業者輸入小林製薬紅麴原料製成保健食品,根據食藥署統計,目前已累計58人通報不適。食藥署今表示,經過專家會議討論,目前「尚無法進行相關性認定」,後續會函轉給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處理後續事宜。

2024年04月24日 11:32

台北慈濟開刀房爆偷拍 薛瑞元:要求衛生局1周交調查報告

台北慈濟開刀房爆偷拍 薛瑞元:要求衛生局1周交調查報告

台北慈濟醫院一名護理師在PTT爆料,護理師在病患開刀麻醉時,用手機拍下生殖器及準備隆乳的胸部,甚至出手搓揉,被院方提告並依無故洩漏職務上秘密、散布猥褻照片、妨害秘密及妨害性隱私送辦。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要求衛生局1周交出調查報告。

2024年04月24日 11:13

下雨天易爆「4大呼吸道問題」 醫示警!

下雨天易爆「4大呼吸道問題」 醫示警!

因鋒面抵達台灣上空,今(24)日各地有雨,尤其中北部、東北部要留意較大雨勢,未來一週都容易下雨。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提醒,小心下雨也是引發「呼吸道疾病」的常見主因。他接著分析,包括感冒和流感、氣喘及過敏、肺炎與支氣管炎,恐因環境潮溼更容易傳播病毒、細菌,另外因鼻內分泌物變濃稠而易造成鼻竇炎。

2024年04月24日 10:3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