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是中國人?你確定?《木蘭辭》暗藏玄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木蘭不是中國人的名字,是一個翻譯名詞。你不會認為華盛頓姓「華」,雷根姓「雷」吧?

 ● 作者/Aladdin SkLu

先說一下,整首木蘭詩/木蘭辭中沒有一句話提到木蘭姓「花」,對吧,是後代中國的無聊文人把她強冠上「花」這個中國人的姓氏,好掩蓋木蘭不是中國人這個事實。

▲《花木蘭》劇照。(圖/迪士尼提供,以下亦同) 

木蘭不是中國人 君主是「可汗」

木蘭不是中國人的鐵證就是,她的君主是「可汗」。

中國人的主子從始皇帝嬴政之後就只有「皇帝」(1949年之後名稱轉變為總書記),「可汗」是北亞阿爾泰語系民族(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的君王稱號。

大蒙古國(Yeqe Mongɣul Ulus)從擊敗金朝,開始統治中國人之後,一直到1271年薛禪可汗忽必烈建立元朝,稱皇帝為止,君主的稱號都是「合罕」(可汗/хаан),但是,公文書轉換成漢字時就會自動變成皇帝。

可見,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把「可汗」當成君主的習慣。

君主尊稱「天子」 非中國專屬

有人說,木蘭的君主也被稱為「天子」,可是瑞凡,很多民族都有把君主視為天神後代的講法,天子又不是中國才有。

日本的天孫降臨(てんそんこうりん)神話 ,天照大御神的孫子瓊瓊杵尊下凡,後代萬世一系統治日本,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國王米諾斯(Minos),是天神宙斯跟歐羅巴公主的孩子,這些君王理論上來說也是「天子」。

在古代內陸亞細亞,受到印度佛教文化影響的國家,君主採用梵語Devaputra當正式稱號,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天神deva的兒子putra。

順便一提,在伊斯蘭教席捲之前,梵語是從日本到伊朗間的國際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中國歷史上一拖拉庫的人取名叫做「金剛」「藥師」「菩提」「羅漢」,就是梵語在中國的影響,就像當代人愛用「大衛」、「珍妮」一樣,漢語則從來沒有這種地位過。

就算不考慮這個,東方游牧帝國的老祖宗──匈奴,君主的完整稱號是「撐犁孤塗單于」,中國史書〈漢書〉記載: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所以說,天子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君主的稱呼之一,天子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君主的稱呼之一,天子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君主的尊號之一(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並不是專屬於中國皇帝。

黃河以南包含「內蒙古鄂爾多斯」

《木蘭辭》提到,木蘭從家裡出發,騎馬兩天抵達黑山前線(內蒙古陰山),古代東亞騎兵移動距離大約一日50km,也就是說,木蘭住在距離前線只有100km左右的邊疆地帶。

翻開地圖看一下,黃河以漢字「几」字型朝大海奔流,最頂端那邊,也就是流經內蒙古跟陰山平行那段,黃河陰山間的距離恰好大約50km,那麼,木蘭家在距離黃河也是50km的地方就更可信了。

傳統上的《木蘭辭》註解是說,木蘭家在黃河以南,但是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地區,也就是被黃河几字型三面包圍的地方,也是「河南」啊,秦朝就稱為河南地,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阿爾泰語民族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木蘭回家靠「明駱」

戰爭結束了,復員軍人木蘭要回家,她跟可汗請求的交通工具是什麼,「願借明駝千里足」,駱駝是中國原生的物種嗎?木蘭如果住在農業地帶,騎駱駝回家是在哈囉?

為什麼要用駱駝,因為「賞賜百千強」,一脫拉庫的金銀財寶,在乾旱地帶只能靠駱駝運輸,就像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商隊。

木蘭稱雙親「爺孃」 可能是鮮卑人

木蘭怎麼稱呼雙親,「爺」「孃」,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大條的咧,爺孃兩個字是形聲字,按照漢字發展法則,形聲字出現一定在象形字之後,發明形聲字之前,中國人叫自己的father跟mother是「父母」。為什麼木蘭不用「父母」要叫「爺孃」呢。

漢字的第一本字典,公元二世紀的《說文解字》中,沒有「爺」,只有「孃」,而且孃的解釋跟目前我們熟悉的用法也完全不同,孃:煩擾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聲。

可見,古代中國人絕對不會叫父母是「爺孃」。

「爺」的聲符(發音參考)是「耶」,形符(文字意思)是「父」,就是意思是「父親」,發音是ㄧㄝˊ(就像當代漢語的爸爸)。

「孃」,也有版本寫作「娘」,我覺得這是錯誤的。比木蘭的時代稍晚一點,公元6世紀的字典,顧野王寫的《玉篇》中,「孃」是母親,「娘」是少女。

但因為「孃」「娘」兩字同音(中古音都是女良切,也就是ㄋㄧㄤˊ),很有可能在八世紀時,漢語已經將兩個字的意思混淆。

那麼,「孃」又是什麼意思呢?木蘭最有可能的民族是鮮卑人,鮮卑語跟當代滿洲語有親屬關係,滿洲人怎麼叫母親,看過清裝宮鬥劇的一定知道,「額娘」。額娘原文是eniye,孃很有可能就是單音節簡寫,就像「佛陀」被簡寫成「佛」,「僧伽」被簡寫成「僧」。

木蘭義務役屬「部族兵」身份

為什麼木蘭從軍需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呢?不是由國防部統一配給嗎?

因為遊牧民族的戰士上陣殺敵,本來就要自備武裝啊。始皇帝大一統之後歷代中國「國軍」,的確是「盡量做到」國家供給武器服裝,但阿爾泰系統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新國家後,依然是部族兵體制,共同體的每一戶人家都有服兵役的義務(所以木蘭的爺跟弟無法從軍,只好換木蘭上陣)。這些不願役入伍時,也都要自備全副武裝。從五胡國家到唐朝府兵制,都是這樣。(編按:相對於職業軍人是「志願役」,台灣義務役自嘲為「不願役」)

有人說這是封建制度下的武士。但是,西歐的封建騎士是有領地屬民的,目前還沒有很有力的證據說東洋史上的部族兵擁有農奴,頂多只是有「身分沒有綁死在土地所有權上」的僕奴,《木蘭辭》中更看不出來木蘭一家像是領主。

所以我認為,木蘭的義務役部族兵身分,比較類似羅馬共和時代的公民兵,或者,日本江戸時代,脫離土地,由各藩發給俸祿的武士。

木蘭採購裝備少了「馬鐙」

木蘭為什麼不騎自家的馬入伍呢,假設你家裡只有一台車,高中剛畢業的妹妹想要開車環島一個禮拜,其他人是要天天走路上班上學嗎?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木蘭家的馬都是能夠載得多的貨車,打仗需要跑得快的超跑,所以要買「駿馬」。

還有一個相當有趣的事情,木蘭採購的裝備中,竟然少了「馬鐙」。沒有馬鐙,騎兵就不能騎乘時站起來,用高處的空優砍劈步兵,也不能用馬的衝擊力刺殺對手,更無法在馬上轉身攻擊(沒有馬鐙你就無法騎馬開無雙)。

馬鐙發明前,騎兵不是在馬上用弓箭作戰,就是像後來的龍騎兵,騎馬到戰場後,下馬當步兵,不然就是斥候騷擾等戰鬥支援。

馬鐙的發明一般公認不會早於公元三世紀,木蘭的時代,馬鐙應該已經是騎兵的標配,是木蘭買的馬鞍是鞍鐙相接的set嗎?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非中國名字 「木蘭」是鮮卑語翻譯?

最後,木蘭也不是中國人的名字,是一個翻譯名詞。你不會認為華盛頓姓「華」,雷根姓「雷」吧,也不會認為名字很像中國人的聖保祿,聖方濟的爸媽是中國人吧?

那麼,木蘭的原文是什麼呢?學界也還沒有定論,古突厥語的牡駱駝:buyra,一種像鹿的神獸:bulān(學者陳三平類比為麒麟。上古漢語,m跟b的發音沒有分清,用台語讀木蘭,就是bo̍k-lân) ,蒙古語的河流-mören(木倫),滿洲語的哨鹿-muran(木闌),發音都很接近木蘭。

不太像是女性名的感覺?歹勢,六世紀時有一位歷史書上查得到個人資料的韓木蘭,是男的,鮮卑人,鮮卑政權北周的將領,新義郡公爵。韓木蘭的長子比較出名,就是另一個鮮卑政權隋朝服役,消滅陳國的名將韓擒虎。

9月8日,某外國時報(china times)評論說,我國歷史新課綱,「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那麼把「北亞阿爾泰系民族的戰士」,當成「中國」女兵的代表又是什麼「春秋大義」,「一家之言」呢?這麼愛異族女兵,為什麼不用聖女貞德或占西女王(Lakshmibai,Rani of Jhansi)當女兵部隊番號呢。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課綱去三國》歷史老師:別把落後當堅持

► 課綱去三國》呂秋遠/我背了一堆沒用的東西考上建中

► 渣男發言人》陳淞山/陳菊愛將丁允恭「辦公室當砲房」 恐成政黨輪替關鍵?

► 陳淞山/蔡英文越來越像當年的李登輝 準備走出「跌破眼鏡」路線

●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Aladdin SkLu」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