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GDP越低營業額反越高?疫情引爆的普度商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農曆七月的零售業營營業額與當年的經濟成長率恰巧成負相關,今年的GDP成長率比去年差,是否意味著鬼月商機?依推論,今年鬼月的零售業商機有可能比去年更為成長。

▲依經驗,只要當年的GDP成長率下降,民眾就會準備更多貢品,希望消災解厄,農曆七月的超市與量飯店商機就會成長。(圖/記者蔡佩旻攝)

●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資深產業分析師

今年普度商機如何?我有一位住持朋友舉例,若依照主計總處今年修正新冠肺炎後的GDP成長率約為1.56%,低於去年的2.71%,若按照過去的經驗法則推論,只要當年的GDP成長率下降,當年的農曆七月的超市與量飯店商機就會成長。這位住持發現,農曆七月的零售業營營業額與當年的經濟成長率恰巧成負相關。

今年的GDP成長率肯定比去年差,是否意味著鬼月商機、新冠肺炎補償性消費與傳統宗教信仰對於疾病與災害的聯想,傳統上都會表現在供品的數量與規模,以祈求來年能夠消災解厄,依推論,今年鬼月的零售業商機有可能比去年更為成長才對。

新冠肺炎重創百貨業

新冠肺炎受創消費經濟是肯定的,原因來自於消費者因疫情不消費,或者減少消費。從結構面觀之,受創的業者絕大部分來自於消費人數集中的場合,以零售業來說受創最深的當然是百貨業。

從統計數字來看,2019年1至7月的百貨零售業的營業額為1,911億元,但今年同期的營業額僅為1,778億元,同比衰退了7%之多,今年的營業額評估起來頂多也是趨近於零成長,這也得視下半年的疫情是否真能被控制住。

從下面兩張統計圖分析,百貨公司只有1月與7月的營業額有成長,新冠肺炎影響最大的期間就在2月到6月之間,7月營業額成長10.31%,達285億元,並不能算是報復性消費,頂多也只能算是補償性消費。

▲百貨公司營業額(單位:千元)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圖/鍾文榮提供)



▲百貨公司營業額成長率(單位:%),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圖/鍾文榮提供)

除了百貨公司營業額受創之外,超級市場與便利商店等非百貨公司的零售業營業額,是否也同樣受創?照道理,非百貨公司的這些一般性零售業,販售的商品對消費者而言大多是剛性需求。這些剛性需求除了日常性消費之外,也易受預期心理影響,進行囤貨式消費,如新冠肺炎疫情甫起時,消費者搶購乾糧與衛生紙,就屬於預期心理所影響。按此推論,這些零售業的營業額非但不易受疫情影響,而且營業額還可能會有所成長。

從下面兩張統計圖分析,今年1到7月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零售式量販業與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的營業額為5,427億元,尚比去年同期成長2.5%,符合前述的推論,在臺灣疫情相對最嚴峻的3月,營業額仍比去年同期成長6.6%,顯見發生預期心理的囤貨性消費。

▲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零售式量販業、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單位:千元)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圖/鍾文榮提供)

▲超級市場業、便利商店業、零售式量販業、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營業額成長率(單位:千%)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圖/鍾文榮提供)

熱門點閱》

►林建甫/共享經濟: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良性混合體

►李沃牆/一家華為跛腳 台股千家全倒

►鍾文榮/七夕情人節 再現玫瑰花與口罩的價值悖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