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厚之/三倍券跟政府預設差十萬八千里 主因是從台北看天下

我們想讓你知道…因為從台北看天下,所以看不到城鄉差距、看不到偏鄉需求,以為哪裡都有便利店、哪裡都有捷運、哪裡可以刷卡,卻沒發現全台只有1100萬人有信用卡,從政策開始的發想,就排除了全台超過一半的人。

 

(以下轉載自單厚之7/8於《美麗島電子報》之投書)

●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振興三倍券本月中即將上路,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語出驚人說「只有要唸書的都知道,這次振興券完全沒有用」,結果引發中央地方口水大戰。

柯文哲:三倍券「收買人心」

蔡英文總統以北市府也提出三倍券加碼優惠,來佐證三倍券的確有效。行政院長蘇貞昌則以已有800萬人預購,顯示三倍券廣受歡迎。而柯文哲今天則回應說,三倍券的作用是「收買人心」。

柯文哲以捕手來形容自己的角色,既然中央政府已經決定要這樣做,不管投手怎樣丟球,他都要想辦法接起來。為了讓三倍券有更好的作用,所以才選定敬老卡和高中職學生綁定三倍券加碼,台北市先改善數位基礎建設,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電子票證為小額支付 振興效果更低

柯文哲說了大實話。財政狀況相對好的台北市,的確有用三倍券來「收買人心」的味道,也希望能藉機增加悠遊卡的市場占比。

柯文哲取消重陽敬老金,引發年長者的不滿。當初柯文哲還說「從郭台銘到遊民每個人都發錢,這個是白癡政策」,但如今的敬老卡加碼,也同樣不排富。

基本上,柯文哲就是找了個名目,跟台北市的年長者「賠罪」、「收買人心」。

為了讓這個名目看起來有合理性、正當性,所以柯文哲選擇要求綁定有「敬老卡」。

但在這次三倍券可以綁定的信用卡、行動支付、電子票證三個平台中,電子票證的原始設計就是為了小額支付、日常生活之用,電子票證可以使用的管道、可能的用途,多半都是日常的必要支出,所以可能產生的消費替代效果,也會比其他兩個平台來得高,振興的效果會更低。


▲ 三倍券將可於7月15日正式消費,高達85%民眾選擇紙本券。(圖/記者蕭可正翻攝)

電子票券振興效果較低 政府能預期

更讓長者傷腦筋的是,既然已經領了敬老卡,搭公車有免費額度、搭捷運有折扣優惠,所以也不可能拿這些錢去買1280元的月票,用悠遊卡最方便的便利商店,也通常不是長者經常會消費的地方。到大賣場買日用品,很可能是最有效、最划算的出處。

柯文哲用政府振興經濟的預算來振興悠遊卡的用量,把「振興」的效果極小化,卻不代表柯文哲的話就是錯的。政府既然把電子票證列入電子券的範圍,就應該預期到這樣的可能,畢竟其他的電子票證平台,也都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政府編列了500多億的預算發振興三倍券,當然不可能真的「完全沒有用」,但按照目前的情況看來,振興的效果很可能遠遠不如預期。


▲ 郵局為三倍券政策超前部署。(圖/記者林悅翻攝)

政院推數位支付 85%民眾不買單

振興三倍券第一波預定昨天截止,根據經濟部統計,第一波共有972萬人預約及綁定,其中833萬人預定紙本,數位券僅有139萬人完成綁定;民眾選擇紙本的比例達85.7%、數位僅占14.3%。

從一開始還叫「酷碰券」時的規劃,到最後定名為「振興三倍券」,政府所有的規劃跟心力,一直都是以電子為主、紙本為輔。

三倍券定名的記者會上,當時還是經濟部長的沈榮津,所有的乘數效果都是用電子支付的基礎去算的;為了電子支付,政府洋洋灑灑列了一長串的黑名單、白名單;行政院三倍券的網站上,滿滿都是信用卡、電子支付的優惠。

結果,竟然有高達85%的民眾不買單,這不啻是狠狠給了行政院一巴掌。雖然預購、綁定還沒有完全結束,但以目前全台民眾已有近半選擇紙本的情況來看,最終電子券的占比肯定不會高了。

▲ 雖然政府彙整三倍券數位綁定加碼回饋方案,但85%民眾不買單。(圖/經濟部提供)

三倍券發行:
從台北看天下、用口罩看台灣

三倍券的發行,跟行政院預設差了十萬八千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台北看天下、用口罩看台灣。

因為從台北看天下,所以看不到城鄉差距、看不到偏鄉需求,以為哪裡都有便利店、哪裡都有捷運、哪裡可以刷卡,卻沒發現全台只有1100萬人有信用卡,從政策開始的發想,就排除了全台超過一半的人。

因為口罩預購的成功,就以為大數據無所不能、就以為相同的模式可以不斷複製並成功,進而搞出一個眼花撩亂、超級複雜的制度。

官員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當初口罩模式的本質,是政府動用緊急命令、人民別無選擇的結果;一旦選擇權回到人民手中,如此複雜的政策,就注定不可能照政府希望的方向走。

政府之所以設計出一個如此複雜的制度,就是為了要和民進黨心目中認為失敗的「消費券」有所區隔。但隨著絕大多數民眾選擇實體券,發行成本不斷追加,三倍券已經和消費券越來越像、越走越近了。

振興券成效 繫於實體券

綠營朋友有一個很奇特的算數,認為因為民眾必須先掏1000元出來,所以政府的500億至少可以變成750億的消費,乘數效果必然高過消費券。

但振興應該看的是創造了多少「額外」的消費,不管人民從口袋裡掏出多少錢,如果都是用於原本就要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替代,沒有任何的振興效果。

現在就講三倍券會是個失敗的政策,或許還言之過早,但電子券大概已經可以蓋棺論定了,沈榮津當初的算數已經可以丟到垃圾桶裡了。

三倍券的成敗,繫於實體券的成敗,行政院還有一點點的時間,可以在實體券上多做一些努力。再不濟,也把三倍券的網頁改一改吧!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7/8投書,原標題為〈三倍券到底有沒有用?

熱門點閱》

►  黃勢璋/三倍券「數位綁定」不到三成 行動支付環境需建置

►  薛承泰/你今天「三倍倦」了嗎?

►【大同股東會爭議1】公司法權威:股東會「瑕疵不少」 董事變更登記難過關

►【大同股東會爭議2】市場派如何反制?公司法權威籲法院「定假處分」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

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