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川普縮減駐德美軍 川普優先或美國優先?

我們想讓你知道…有美國學者認為,美軍在當地除了協防德國外,也可以牽制俄國,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對中東、北非進行軍事投射,戰略意義從冷戰至今,都還是非常重要。

▲ 川普下令裁減駐德美軍人數。圖為美軍陸軍第82空降師增兵科威特。(圖/路透)

 ● 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

《華爾街日報」》本月5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下令五角大廈,把常駐德國的美國軍方人員,從現行的3萬4500人大減9500人。

據說德國政府事前並未獲知這項訊息,但川普的決定應非突發之舉。德國是美國在歐洲駐軍最多的國家,川普一向不滿德國的國防開支過低,多次要求德方增加預算。

為此,美方減少駐軍之說已流傳甚久,並自去年9月就開始討論裁軍計畫。而這次的行動,則是美國最高軍事官員、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A.Milley),經過數月考量後做出的決定。

▲專家分析,美軍從德國撤軍,會讓俄羅斯和中共得利。圖為德國總理梅克爾。(圖/路透)

美德關係惡化 二戰以來最低點 

從歐洲的角度看,撤軍將削弱美國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內對歐洲的防禦承諾,分散聯盟的凝聚力,只會讓俄羅斯和中共坐收漁人之利。

因此,歐洲各國對美國此舉非常擔心,撤軍對美國的傷害也不小。有美國學者認為,美軍在當地除了協防德國外,也可以牽制俄國,有需要的話還可以對中東、北非進行軍事投射,戰略意義從冷戰至今,都還是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是,美德關係因此受到的影響。在英國脫歐後,德國已成歐洲防務的重鎮;但不幸的是,在川普主政下,美德關係卻惡化至二戰以來的最低點。

川普撤軍決定符合他一貫「美國優先」的主張,但有人認為,這一主張在11月總統大選前,似乎變成了「川普優先」。

▲專家指出,梅克爾代表川普討厭的一切:全球主義、多邊主義和國際法。(圖/路透) 

德議員:川普縮減駐德美軍 政治考量!

德國執政黨基民盟議員尼克(Andreas Nick)告訴《德國之聲》說,川普縮減駐德美軍,「並非技術層面的考量,純粹是具政治動機的決定」。

因為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就在川普這項決定前一個星期,德國總理梅克爾才在電話中拒絕了川普所提,參加本月底在美國舉行G7峰會的邀請,據說川普對此有所抱怨。

川普抱怨有他的道理,因為他想藉此把G7擴大成一個對抗中共的外交舞台。德國被視為歐盟的老大,梅克爾缺席當然會令川普失望。

其實美德這兩名政治強人可說積怨已久,雙方在俄羅斯、伊朗、中國大陸、貿易與安全等幾乎所有重要議題上,都存在利益分歧。

梅克爾堅稱和大陸的建設性接觸,符合歐洲國家的「重大戰略利益」;當今年下半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德中關係將是首要優先項目。梅克爾聲稱,她將致力於與大陸保持「批判性的、建設性的」對話。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副主席克萊恩布洛克賀夫〈Thomas Kleine-Brockhoff〉指出,現在看來,川普的戰略競爭對手既不是普丁,也不是習近平,而是梅克爾,因「梅克爾代表了川普討厭的一切:全球主義、多邊主義和國際法。」

▲ 美國尋求歐亞盟國支持其對中政策。(圖/路透社) 

歐洲國家算盤:安全靠美國 經濟靠中共

另一方面,美國對於歐洲的對中政策也有不滿之處。

當歐盟27國外長在視頻會上明確表明,歐洲不會追隨美國對中進行懲罰性制裁時,美國駐德大使曾指責歐洲放棄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場,為經濟利益選擇向中國屈服。對此白宫就明白表示:「歐盟為了錢出賣盟國,從美國身邊又撤退了一步。」

其實,「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共」,本來就是歐洲國家打的如意算盤。不僅歐洲,美國在亞洲的盟國,也有同樣的想法。日本最近就拒絕由美、英、澳洲、加拿大四國邀請,参加一項批評中共「港版國安法」的聯合聲明。

美國的盟邦仍希望與美國維持緊密的安全防䘙關係,只是抱怨川普做重大決策時,很少與盟友諮商;跟川普打交道時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讓美國在歐亞的盟國覺得,美國已從「不可或缺的盟友」變為「不可靠的盟友」。

因此,川普如想使「美國再次偉大」,除了考量「美國優先」外,也必須考量其他盟國的利益。

► 親愛的公主,妳是尊貴、有價值、被愛的!

熱門點閱》

► 陳一新/美中「金融脫鉤戰」拉開序幕

► 2020罷韓》黃捷被點名 「報復性罷免」合法嗎?

► 2020罷韓》Ivan Peng/國、民兩黨都該向高雄道歉

► 2020罷韓》投票分析:「教訓韓國瑜」+「教訓國民黨」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