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人可以因夢想而偉大嗎?台灣與印度樹王的故事

▲「台灣樹王」賴倍元。(圖/翻攝雲道咖啡官網)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在台灣的大雪山上,有一位熱愛種樹的傳奇人物;無獨有偶,印度阿薩姆邦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們的事蹟印證了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一句話:

「人可以因有夢想而偉大」
(Men are great for the dreams they have.)

今年321國際森林日,蔡總統利用防疫行程的空檔,到山上拜訪人稱「台灣樹王」的「賴桑」賴倍元先生,聽他分享自掏腰包種樹35年、讓荒地重現生機的故事。她也響應植樹活動,種下一棵台灣特有的牛樟樹。

最近這幾年來,林務局森活情報站積極改革造林政策,區分出有助於木材自給率的「經濟林」,以及注重環境保育的「生態林」。更重要的是,造林政策背後有完整的國土保育思維,透過盤點生態熱區、建立生物通道、推廣友善農田和調查瀕危物種等措施,將小小的一棵樹串連成全國的綠網,讓台灣野生動植物都能生生不息,萬古長青,將台灣恢復成一個如同16世紀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formosa),亦即「美麗之島」(Beautiful Island)。

有台灣「樹王」之稱的賴倍元(Bei-Yuan Lai),人稱「賴桑」的他,基於「森愛地球‧種出希望」理念:

砍一棵樹,只要一天;種一棵樹,卻能造福千年、萬年的後代。把不毛之地變珍貴森林,留給子孫和地球千金換不來的資產。我常祈求上天,有一世,可以投胎回來這片林場;希望到時候,這一片已經都是神木。

1985年30歲起,他陸續買了130多公頃土地種樹,30多年來耗費新臺幣20多億元,在大雪山種了30多萬棵珍貴的樹木!他種樹有三不政策:「不砍伐、不買賣、不留給賴家後代子孫」。此種無私精神將所有政治、企業、富豪與教育界人士完全比了下去,因為後者大都急功近利,以為財富、地位與名聲才是最重要。

這片林場原先為垃圾山及荒廢許久的香蕉林等,歷經賴桑三十多年全心投入、整頓、改造後,種植了台灣肖楠、櫸木、紅檜、五葉松、雪松、九芎、牛樟樹、山櫻花等上百種台灣國寶樹種。如今林間生態的樣貌豐富起來,當樹木行光合作用時,將水蒸氣排放到空氣中,形成雲霧,水蒸氣累積到一定密度就開始降雨。當雨水來了,生命也就誕生了,各種飛鳥走獸也陸續一一現身,美化了整個大雪山森林。

30多年來如一日,賴桑對造林運動的熱忱始終有增不減,被朋友戲稱「樹癡」,種樹也能為臺灣爭光。他始終堅持:「種樹,不只是種樹,是種下對未來的希望、時間與快樂!」

他夢想有生之年,以一個人的力量種活50萬棵台灣國寶常青樹。他也期待,每位走進這片森林的人,都能像他一樣,一生種樹、護樹、絕不砍樹,直到千秋萬世,畢竟樹木有涵養水源、保育土壤、調節空氣、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生態圈功能、促進觀光事業、有利於國計民生,好處多不勝數。

賴桑從夢想起點,一步一腳印,默默耕耘,贏得各界迴響;又因為復育生態成功,更帶動國內外企業家先後投入植樹大業,將財產定存於大自然、根留地球,薪火相傳,種成一座座愛的、健康的與希望的森林,不愧為「台灣樹王」,因此於2016年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賴桑相信有樹神,常會跟樹對話:「好好生長,將來會有很多人來朝聖。」他寫的自傳《賴桑的千年之約》忠實紀錄30多年來育樹的心路歷程。他說:「我常祈求上天,有一世可以投胎回來這片林場,希望到時候這一片都已經是神木了!」賴桑的前世可能是樹神,所以今生才有如此偉大宏願!

他認為:「付出、不想得到,就會快樂,上天讓我追求價值,不追求價格,因為價值是永久的,價格只有30至50年而已。」此理念與觀音山揹水人蘇進雄先生類似,都有台灣人犧牲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知道感恩、報恩與飲水思源的道理,將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完全比了下去。蘇先生揹水上山的義行,感動了許多山友,紛紛響應加入行列,如今已經發展成數百人的團隊,在北台灣各著名景點揹水上山助人。

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來回開一百公里的車程,躲到深山野嶺來種樹。他愛樹是想追求百年、千年的成就感,只不過親戚們總是批評:「種樹也沒收入,幹嘛不去養雞鴨?3至5個月就可以賣了!」但他仍固執地相信:「這個希望每一天都會長大一點點,只要關卡一過,全世界都會支持我。」事實上他的夢想已逐漸開花結果,因為各界紛紛慕名前來探訪。

他的信念吸引各宗教團體、上市櫃公司經營者、甚至總統登門拜訪,畢竟環保與企業社會責任和治理國家等息息相關。有許多企業經營者帶著高階主管前來林場取經,其中有位年營業額上百億的企業家拜訪後,決定帶全體高階主管上山進行幹部訓練,讓他們知道企業永續之道。政府公僕們自然也想了解,怎麼做才能讓國家永續發展、人民的幸福長久。

長期支持賴桑理念的技嘉電腦副董事長劉明雄,認為在多數人仍徬徨迷網的30歲,像賴桑這樣矢志種樹的奇人,如鳳毛麟角。他說:「人在自然中長大,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他支持賴桑的「種樹夢」,影響更多人將綠地還給地球,畢竟地球已經傷得不輕,森林資源與野生動物正在迅速消失中。

《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從旁觀察,認為像賴桑這樣的人,在台灣已難尋第二。這世上雖然有很多不求名利、願意投入公益、環保或救濟貧困者的典範,但只有賴桑是從孤單一個人,堅持從事他自稱為「千秋萬世」的志業上。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楊志宏表示,賴倍元有一句話令他動容:「我將來離開人世間的時候,我比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還偉大,因為他是汙染的,我是對地球有幫助的。」實在發人深省。賴桑希望各界人士,透過上山拜訪,能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式與意義,反思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能留給社會大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非一味追求業績,最好也讓他們產生「種樹」的想法,埋下更多善的種子。

2001年賴桑的大兒子賴建忠開始種咖啡,2012年成立實體店面-「雲道咖啡」,主張「你喝咖啡,我種樹」,讓咖啡利潤成就永續的種樹事業。「雲道咖啡」不僅將公益置於獲利之前,裡面的擺設全跟育樹相關,也將這裡視為綠循環的起點,用五感傳遞森林美麗的訊息。賴建忠說,一般人將賺來的錢投資在房地產或蓋工廠以便賺取更多的錢,卻讓綠地逐漸消失,他父親卻將別人十輩子都賺不到的錢都定存在地球!

無獨有偶,印度也有一位「樹王」,名叫紮達夫‧佩揚(Jadav Payeng),住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Assam
Region),附近有一個名叫「Majuli」的沙洲小島,該島自從1900年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導致島上的土地品質變壞,季風導致優質土壤大量流失,慢慢變成了貧瘠的荒地,因此島上的野生動物也逐漸消失了。

1979年,16歲的佩揚看到一個奇異景象。在一次洪水過後,捲來無數的蛇,全都奄奄一息癱在岸邊,像是一場大屠殺。那些蛇全都因天氣太熱而死去,因為當時的沙洲並沒有樹木遮蓋。他坐在岸邊撫摸著已乾枯的蛇的屍體,不由自主地哭起來。這樣的景象改變了他的一生,決定付出一輩子時間來做一件足以震驚全世界的事!

他寫信給印度政府的森林管理部門,詢問能否在沙洲上植樹,他們回覆沙洲上甚麼都種不了,只建議他可以嘗試種種竹子。那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他完全沒有支援,但最後他還是做到了。如今當年乾涸的沙地,到了今天已是一個佔地550公頃的茂盛森林。森林裡住著各種各樣的鳥獸,有梅花鹿、犀牛、老虎、大象等,讓很多頻臨絕種的動物,都在森林裡找到它們的安身之地,這樣的天堂花了他整整40年的時間!。

佩揚造林的故事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

「大自然有其食物鏈,為甚麼我們不能好好跟隨?如果作為有知性生命的我們,不去保護野生動物,有誰會保護牠們?」

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大量的統計數字去了解砍伐森林所造成的後果,也不需要龐大的工程去庇護自然財富的生存,即使在有限的資源下,人類一樣具有與大自然融和的本能。

2008年,印度政府的森林管理部門跟蹤一批遷徙的大象,發現了佩揚的森林,從此以佩揚的寵物名字「Molai」命名為「Molai Forest」。2012年,印度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學對佩揚頒發獎狀,稱頌他為「印度的森林之子」(Forest Man of India)。

2013年,佩揚再受到印度森林管理研究所頒發獎狀;同年,來自加拿大的紀錄片導演Will McMaster深受佩揚事跡所感動,在美國的某募資平台籌備資金,將佩揚故事拍成了紀錄片「森林之子」(Forest Man),讓世界更多人知道,人類真的可以因有夢想而偉大,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也可以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何況企業與政府,所以吾人不應妄自菲薄。

現在很多人追求世俗的虛榮,到頭來居然找不到內心的安寧。一位在旁人眼中,從建中到台大外文系,從史丹佛MBA到外商工作,才華洋溢的王文華,一直走在社會主流價值的道路上,努力唸書、拿好分數、出國進修、進大公司,又成為暢銷書作家,世俗社會期許的成就與頭銜他都有了,但他似乎過得並不快樂,許多與他同樣背景的人也有同感。他不禁懷疑:「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嗎?是否有別的選擇?」台灣與印度兩大樹王的故事,是否值得他們見賢思齊?

值此防疫期間,環境保育應不停息。無論是環保或是防疫工作,有許多人堅持著愛護台灣這塊土地的理想,守在個人崗位上默默付出與奉獻,很值得我們敬佩。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是否也能略盡棉薄之力?至少節能減碳總該做得到吧?為何許多公家單位,即使非大熱天,總是每天開著冷氣?

台灣與印度兩大樹王的故事,是否很值得目前許多急功近利的企業、政治與教育界人物,以及一般民眾深思?一些股民在投資某大企業時,是否也應該考慮該企業對自然與環境的社會責任?難道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難,不值得我們省思嗎?

熱門點閱》

►鄧鴻源/「體罰」造就了希特勒等獨裁者

►鄧鴻源/國內博士班為何不再吸引人?

►鄧鴻源/杜蘭特與詹姆斯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