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玫玲/《晨間直播秀》職場性暴力:性掠食者的權力遊戲

▲《晨間直播秀》劇照。(圖/Apple提供)

●林玫玲/影劇評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重金打造的《晨間直播秀》(The Morning Show),為Apple TV+首部原創美劇,由好萊塢兩大天后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和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主演。以金牌主播米契(Mitch)的性醜聞揭開序幕,探討美國職場性騷擾的問題、女人遭遇性暴力的困惑與創傷。

▲ 《重磅腥聞》劇照。(圖/imdb)

從《最響亮的聲音》、《重磅腥聞》到《晨間直播秀》

2016至2017年,美國爆發多起新聞界名人性醜聞。2016年,福克斯新聞(Fox News)CEO羅傑‧艾爾斯(Roger Ailes)因性騷擾、性侵事件被迫辭職。隔年,福克斯主播比爾‧奧萊利(Bill O’Reilly)、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主播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主播麥特‧勞爾(Matt Lauer),皆因性騷擾被開除。

2019年美劇《最響亮的聲音》(The Loudest Voice)、電影《重磅腥聞》(Bombshell),如實呈現羅傑事件。《最》劇改編自加布里埃爾‧謝爾曼(Gabriel Sherman)撰寫的羅傑傳記《房間裡最響亮的聲音》(The Loudest Voice in the Room),以倒敘手法描寫羅傑過世前22年(自1995年始),如何創立福克斯新聞網並締造其全盛時代。飾演羅傑的,是以硬漢形象聞名的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為了演出老態龍鍾、肥胖禿頭的羅傑,不惜自毀形象。

相較之下,《重》劇主演接近真實事件的人物特質。《重》劇節奏明快、主演演技精湛,聚焦於羅傑事件及福克斯職場文化;《最》劇則完整呈現一個熱愛政治、積極自信、懂觀眾心理的傳奇商人,但成功背後卻潛藏極其卑劣的人格。

格蕾琴‧卡爾森(Gretchen Carlson)性騷擾事件,最終以在美國史無前例的2千萬美元跟21世紀福克斯公司、羅傑達成和解。格蕾琴的勇氣,不僅鼓舞福克斯受害者,而且啟蒙日後的#MeToo運動。

《晨》劇再度以電視台為背景,結合#MeToo運動,赤裸呈現一個因沉默、縱容導致的職場性暴力環境。

▲史提夫卡爾在《晨間直播秀》飾演資深主播米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性掠食者的溫床:沉默、嘲諷、縱容

《晨》劇部分情節,改編自布萊恩‧斯特爾特(Brian Stelter)的《晨間之巔:晨間電視的殘酷世界》(Top of the Morning: Inside the Cutthroat World of Morning TV)。作者經由描繪電視中看似溫馨實則最具競爭力的早晨時段,揭露節目背後激烈冷酷之現實面。

首集開始,即以數個鏡頭交代米契因不當性行為被開除的消息。這個消息不僅讓搭檔主持15年的艾麗克絲(Alex,安妮斯頓飾演)面臨事業危機,而且衝擊UBA電視網的高層。對總裁弗雷德(Fred)而言,這個醜聞不只影響米契,更會危及自身地位。高層們各自盤算,只希望能全身而退;「晨間直播秀」的員工為了保住飯碗,選擇粉飾太平。

米契是個風趣幽默、形象親民的主播,被稱為晨間電視上的老爸。儘管年屆50歲,仍是女員工崇拜的對象。連正義感十足的布萊德莉(Bradley,瑞絲飾演),都不得不稱他是個很有魅力的人渣。米契知道女人喜歡他,只要稍微注意她們一下,便會欣喜若狂。他的明星光環和溫柔體貼,總讓女人卸下戒心。他知道他為電視網賺的錢,足以讓弗雷德甘心為他掩蓋惡行。

某日,製作人布萊克(Black)以升職(Promotion)和生殖(Reproduction)為諧音,告誡員工下次要在講詞提示器上寫清楚,以免出錯。這句半開玩笑的話,暗示某些職場現象及對女性升職的異樣眼光。這種異樣眼光,也困擾著被上司騷擾的女性,就像艾什莉(Ashley)。

儘管喜歡米契,但並不想發展成後來的關係。她從未對任何人提起,但所有人都知道她跟米契的事。她覺得她失去他們的尊重,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為了事業跟米契上床的蕩婦。是米契,讓她不認識自己;是米契,讓她從此打上烙印。艾什莉失落地說「他偷走我的自信、我的自我價值,我就要淹死了。沒有人向我扔來救生圈,一個人也沒有。」(第4集)因為被孤立,最終選擇離職。

弗雷德隻手遮天,而人們善於旁觀他人的痛苦。米契肆無忌憚的性掠食行為,就這樣,年復一年。

▲ 《晨間直播秀》劇照。(圖/Apple提供)

性掠食者的權力與權利

米契從不承認自己是性掠食者。他天真地將一切性關係合理化為你情我願、甚至認為女人跟他上床,都是為了得到好處。所以,當他被開除時,吶喊著「我沒有強暴任何人!她們都很享受。一切都變了,但她們忘記通知我!自古以來,男人就用權力吸引女人,現在卻要因此把米契‧凱斯勒搞垮!我沒有用槍指著誰的頭,都是妳情我願!大多數人主動投懷送抱,有一位還告訴我,是我教會她如何享受性愛。」(第1集),

米婭(Mia)就是心甘情願跟他在一起。她跟米契工作關係融洽,總是心有靈犀。在這種親密關係裡,她覺得受到關注與尊重。米契的錯誤,在於將他跟所有女人的性關係視為利益交換。

對有權勢的男人而言,跟女員工發生關係,是權力,也是權利。遊走於眾多女人間,是魅力與力量的展現,亦是理當享有的福利。正如《重》劇說的一句話:「想成功,妳就必須付出點什麼(口交)?」羅傑認為他提供機會給女人,那麼女人應該做些什麼來表達感激。儘管知道世界已經改變,米契仍堅信應該遵循這個潛規則,而且女人都了然於心。

男人對權力的掌控欲,擴展到對女性身體的貪婪剝削。性掠食就是展示權力最直接、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就像米契的導演朋友迪克(Dick)說的「你情我願,毫無情趣。」(第3集)

▲ 珍妮佛·安妮斯頓在《晨間直播秀》飾演艾麗克絲,因米契陷入事業危機。(圖/Apple提供)

被性侵是我的錯,只因為我沒有Say No!

漢娜(Hannah)是個獨自在紐約闖蕩、對工作懷抱熱忱的女孩。很快地,成為米契眼中的獵物。拉斯維加斯發生槍擊案,米契讓她以助理嘉賓邀請人的身分前往。她以為自己受到賞識。

在拉斯維加斯,她跟米契上了床。回到電視台,米契的冷落讓她備感受傷,故決定舉發此事。她啜泣地說「米契‧凱斯勒邀請我去他的房間看電影,結果他……」(第8集)弗雷德要她什麼都不必說出來。他問漢娜的名字,隨即稱讚她工作表現優異,並暗示主要嘉賓邀請人的位置將是她的。漢娜接受了,冷靜地轉身離開。

10歲時,母親突然的離世,讓她很早就學會如何接受悲劇。她選擇不說,但米契和布萊德莉卻迫使她重新凝視那段往事。米契認為漢娜利用他得到晉升,但漢娜卻堅持她被利用了。米契在房間對她做的事,發生得太快,以至於措手不及。她說「當米契‧凱斯勒決定想和我上床時,我感覺十分弱小。」(第9集)米契反擊她的說法。他認為一個成年人若不願意,可以說出來,而且像漢娜那麼聰明的女人,不會不知道年收入兩千萬美金的首席主播邀請助理嘉賓邀請人到房間,是什麼意思?

米契的話,正是漢娜對自己的譴責。她激動地對布萊德莉說「我不是艾什莉,好嗎?我不會給妳催人淚下的故事,大談『我很受傷』。還要我說什麼?說我被侵犯?我很害怕?我感到無助?說我每天都在想此事?說我因此得到晉升?說自己尊重的人趴在我身上,利用我的身體,想要我卻不關心我是什麼感受?這輩子腦海裡永遠都有那個聲音,那個聲音說我骯髒、說我自食其果、說這都是我的錯。看見人們丟掉工作,就因為我沒能說出拒絕的話。」(第10集)漢娜反問布萊德莉的話,其實就是內心真正的感受。

漢娜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在權勢性侵中,受害者在想什麼?為何不能說出拒絕的話?為何總是在乎加害者的感受?最終,漢娜以自殺結束米契帶給她的痛苦。

▲#MeToo運動,受到性騷擾的受害者站上街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面對惡行,我們是否保持沉默?

艾麗克絲是個深諳職場文化的名女人。布萊德莉,衝動易怒、富正義感。一段點擊量驚人的視頻,讓她陰錯陽差成為艾麗克絲的聯合主播。首次搭檔主持「晨間直播秀」的布萊德莉,因坦承15歲時墮胎,引起一場風暴。採訪艾什莉,又因鍥而不捨的精神,差點讓UBA的職場文化曝光。艾麗克絲受不了她的魯莽行為及過分追求真相的個性。

全美排名第一的早晨新聞節目「晨間直播秀」,確實可以讓布萊德莉身價暴漲,但坦率的個性常讓她招惹是非。UBA給了艾麗克絲名和利,故,任何有損公司形象的事,她都不願意去做。

因此,當布萊德莉試圖說服她一起揭發弗雷德的惡行時,她生氣地說「我什麼都沒做錯,是米契做錯了。如果弗雷德縱容他,又有誰在乎呢?他保護他是因為米契是棵搖錢樹,而且這是男人的世界。所有人都知道息事寧人的職場文化是存在的,我們不需要妳來告訴大家世界如何運作。」(第9集)

在真相與名利之間,布萊德莉曾掙扎過,但良心總驅使她選擇前者。她厭惡這樣的自己。弟弟哈爾(Hal)覺得看她拯救世界特別有趣。他說,人類需要妳來告訴他們應該相信什麼。他瞥見布萊德莉的善良、勇敢與堅持。

艾麗克絲始終記得一件事,那就是跟米契到智利做現場報導。因為米契指責她占用他的時段,故,為了補償他,請他喝酒。她對米契說「我記得我想回自己的酒店房間,醒來卻發現躺在你的床上。我不記得自己是怎麼上了你的床。」米契冷靜地說「妳不敢公布此事。」艾麗克絲回答「走著瞧。」(第9集)一直以來,米契的權勢令她畏懼,但此時,她不想再沉默。漢娜的死,終於讓她決定說出真相。

她和布萊德莉聯手坐在主播台,道出弗雷德一手創造令女性無法投訴不當性行為的職場氛圍。艾麗克絲坦承她跟所有人一樣難辭其咎,因為沒有揭發、也未伸出援手。

真相終究被道出。面對惡勢力,倘若有愈來愈多人挺身而出,筆者深信黑暗終將被驅逐。

熱門點閱》

►《鏡子森林》記者是森林的探索者 新聞可以改變世界

►《寄生上流》創造奧斯卡影史的必勝公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林玫玲專欄

林玫玲專欄 林玫玲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自2015年,以筆名發表時事評論,後以本名發表戲劇評論。犀利的文字是為了直視世界之黑暗面,溫暖的筆觸是深信人類需要希望。期盼每個字都充滿正義與光明的力量。

林玫玲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