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美國早知伊朗擊毀客機非故意 訊跡情報輔助立功

▲俄羅斯目前已經將道爾M防空飛彈外銷,外界難免會有這型飛彈部份機密與參數已經讓美國知道的推論。(圖/Rosoboronexport)

●尤里安/現任軍事戰略評論員,淡江戰研所畢業。

1月8日,烏克蘭航空(UIA)PS752班機自伊朗首都德黑蘭何梅尼(Imam Khomeini airport)機場起飛不久後墬毀,機上176人全部罹難;適逢美伊關係緊張,此次悲劇不免引發外界諸多聯想。

▲道爾M防空飛彈本次誤擊客機極有可能是在伊朗軍方情急下觸發,這關係到射擊紀律與部隊訓練。(Rosoboronexport)

三天內峰迴路轉

一開始就有許多分析家指出,根據目前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所披露的影片推斷,這架民航機是被飛彈擊落的,後續也有分析指出,以墬機現場發現疑似飛彈的殘骸以及客機上疑似的彈孔,推論出客機疑似在空中爆炸,進而衍生出後續這架客機是被飛彈擊落的傳聞。

同一天,伊朗民航組織透過半國營米爾通訊社(Mehr)表示,雖然飛航記錄器(黑盒子)已經找到但不會把它交給製造商波音公司。在許多飛安專家指出客機可能被飛彈擊落的推論證據後,態度改為將邀請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參與調查。

在1月10日陸續出爐的美國媒體報導中,許多資料引述美國官員的說法:偵察衛星發現了伊朗擊落客機的飛彈紅外線訊號,更精確的指出伊朗所使用的飛彈是道爾(Tor)M1飛彈,而且伊朗不是故意的。最終在1月11日,伊朗官方承認,PS752班機是被伊朗軍方意外擊落,當時軍方將這架波音737客機誤判為來襲的巡弋飛彈。

外交與情報界一般認為,美國早在1月8日就掌握到相關事證,後續看伊朗官方如何反應,最終於1月10日秀出跡證,迫使伊朗11日承認客機被地對空飛彈所擊落。然而,美國是怎麼知道的?

▲高掛於太空中的衛星除通訊與影像偵察外,另有紅外線與訊號情報偵測專用的衛星,美國為衛星使用大國,運用衛星偵測敵軍彈道飛彈發射的軌跡與訊號進而提前預警。(圖/USAF)

偵察衛星系統與監聽站

美國官員指稱的衛星一般被歸類為兩大類,首先是太空紅外線衛星系統(Space-Based Infrared System, SBIRS)以及太空軌跡監測系統(Space Tracking and Surveillance System, STSS),這類軌跡以及紅外線偵測衛星,主要是探測彈道飛彈起飛時發射的龐大火焰。

不過地對空飛彈發射時的火燄紅外線訊號,能否等同於彈道飛彈那樣容易被偵測?紅外線訊號偵測另一個缺點是,受限於事發地的背景溫度以及衛星所在角度而有所差異,因此必須輔以其他偵測手段-電子偵測衛星。

美國為使用衛星的大國,這類衛星以整合電子情報衛星(Integrated Overhead SININT Architectire)為代表,一般以IOSA衛星系統稱謂,系統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整合過往美國軍、民與三軍使用的電子訊號(ELINT)以及通訊訊號(COMINT)的偵測衛星,最終掌管單位為國家安全局(NSA)與國家偵照局(NRO)。

與先前彈道飛彈偵測一樣,過往這些影像、紅外線、電子、通訊訊號偵測衛星首先都用於彈道飛彈的偵測,而在巡弋飛彈科技漸漸擴散後,也有評論指出應將這些衛星整合,用於偵測各別國家所發射的巡弋飛彈。

這些高掛在太空的衛星能否像電影「全民公敵」一樣,可以「隨時」監測到敵軍甚至是個人動態?這倒也不盡然,因為衛星偵測有其限制,傳統的電訊監聽或許才是美國得知客機被伊朗道爾M飛彈擊落的癥結。

▲除陸射形式外,俄羅斯也將彈體運用於海軍,北約賦予SA-N-9飛彈。(圖/維基百科)

攤開地圖看,伊朗東邊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與更東邊的塔吉克、吉爾吉斯,北邊的烏茲別克與土庫曼,西北與西邊的土耳其與伊拉克都有美國駐軍,遑論波斯灣地區的科威特、巴林、卡達、阿聯大公國、阿曼。在美軍基地內配置監聽站與監聽組員為正常部署,這些監聽網基本上涵蓋了伊朗。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已經將道爾M飛彈外銷到15個國家,其中包含希臘與喬治亞,難保這型飛彈的雷達訊號等情資會因為與美國友好而落入美國手中。

美國能判定客機為道爾M飛彈擊落同時宣稱伊朗軍方不是故意的情節,極可能是美軍監聽到1月8日當時,機場塔台或是軍方的緊急通訊,配合衛星情資得知全盤概要,後續上傳國安當局做外交上的應用。

本次美國斷定伊朗以道爾M飛彈擊落客機的外交案例,讓世人見證到美國以各種手段對伊朗做監視,同時也讓人想到1941年12月8日前美國破譯日軍意欲進軍美國的電碼,進而用於外交折衝的外交歷史。

熱門推薦》

►台海進入「超級響尾蛇」時代

美軍春節巡航南海 中美爭鋒白熱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