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球・缺你不可》跳脫既定印象的環境工作者 林藝:我只是做一件「喜歡的事」它剛好是環保

2020年01月22日 15:50

《保護地球・缺你不可》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海陸污染、生物滅絕......近年重大的天災人禍,無不在提醒眾人「地球病了」的事實。但是環境問題無分國界,你我皆可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ETtoday新聞雲》透過此次與世界知名鐘錶品牌勞力士合作,與您分享環保工作者們保護地球的初心和恒久使命感。

▲▼ 1114 勞力士_人物專訪_林藝。(圖/記者黃克翔攝)

▲採訪當天,林藝剛結束一個主持活動,穿著正式服裝的她與近日計劃「垃圾藝術」裝置合影,演繹出多種對於廢棄垃圾無奈的表情後,她笑道,「我真的不像一般的環保人士吼?」(圖/記者黃克翔攝,下同)

記者萬玟伶/專訪 

在Google鍵入「林藝」二字,寶島淨鄉團創辦人、街頭實測垃圾分類的YouTuber以及師大畢典最年輕的演講者,相關資料一頁頁被喚出,但把每條超連結打開來看,都不如有個機會,現場感受這個嬌小女生發散出的強悍能量。
現年29歲的林藝,師大生命科學系畢業,在2012年大四時創立「寶島淨鄉團」,帶領一群年輕人打造別開生面的淨灘行動。淨灘前的故事,或許讀者們都已知曉:教程實習時,林藝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守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問她做過什麼?她才想到,「咦,我還真的沒有做過什麼!」

採訪當天再講起這件事,直爽的林藝揮揮手,快人快語地說,「可能我演講的時候把它講得很大,但那是一個,嗯……戲劇張力,淨灘的決定其實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那中間還被什麼事給激發?「後來我看到青年發展署的計劃海報,只要想為社會做點事,提案後就有機會拿到補助。我想,終於可以嘗試不一樣的事了!」

和系上同學交換想法後,「寶島淨鄉團」於焉成形,第一次找來了62人參與,第二次則在毫無動員下,多達200人報名,也讓身為創辦人的她,迅速累積不小名氣。但林藝認為,「能夠被注意到,是很講時機點的。」第一次淨灘在2012年,彼時雖也有核能政策、美麗灣、石虎等議題,但直到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才掀起不同世代公民參與的浪潮。「揪團淨灘現在來看不算什麼,但在還沒什麼人關心社會的時候,它就是一件很不一樣的事。」她自忖,「算是時勢造英雄吧。」

▲▼環保,環境,淨灘,林藝,二手彩妝,勞力士。(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第一次淨灘至今,由寶島淨鄉團發起以及協助企業舉辦的淨灘活動,已逾80場。(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但點子多的林藝,不只想做好淨灘這件事。2017年剛全職創業的她,某天和同樣任職於非營利組織的友人閒聊,朋友說自己正在募集二手化妝品,做為協會活動之用,聽到林藝哭窮便說,不如妳來挑一些帶走。「我到現場才發現,朋友本來只想募500件,結果竟然來了5,000件!」

近年彩妝市場成長強勁,在品牌促購下,包色、掃貨等話術幾乎植入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中。但買了沒有使用,過了效期再當做垃圾丟掉,不僅浪費,更是加重環境耗損。「2017年我就和朋友一起舉辦二手彩妝拍賣,一個50元左右隨便賣,想把這些二手品不浪費地出清掉,同時也想了解大家對於二手彩妝的接受度。」結果第一年活動就來了620人,把大家嚇壞。

隔年,她帶著「寶島淨鄉團」自己辦,共募到620個包裹、無數件的二手彩妝,吸引2,000多人排隊選購,說到這林藝大笑,「有聽過買二手彩妝還要排隊的嗎?」今年團隊再度募得1,055個包裹,品項類別與數量不計其數。這次他們做了開箱分類,將指甲油、底妝、眼影、腮紅等,歸類好後拍下集合照。那些彷彿下一秒就要將林藝吞噬掉的數量,相當駭人。

▲▼環保,環境,淨灘,林藝,二手彩妝,勞力士。(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不計其數的二手彩妝,背後顯現的是過度消費帶來的環境危害。(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環保,環境,淨灘,林藝,二手彩妝,勞力士。(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訪談時,林藝翻到這張二手指甲油照,「看起來很美對不對?」她直言,「但沒人使用,它們就是垃圾。」(圖/寶島淨鄉團提供)

採訪林藝時,適逢雙11隔日,幾天前她也在臉書專頁分享對消費的看法,「我們努力工作賺錢,但買了東西不用,最後捐出來或丟掉,到底是為了什麼?」以指甲油為例,「塑膠蓋要用到石油,玻璃瓶來自矽,我們買的每一樣東西都來自地球資源的消耗。」捐贈的確比丟棄來得不浪費,但若在最初就意識到自己超乎需求的消費行為,才能有效減量垃圾,跳出惡性循環。環保說穿了不難,過度消費的結果,恐怕才是整個社會的課題與共業。

▲▼ 1114 勞力士_人物專訪_林藝。(圖/記者黃克翔攝)

▲「當想要超過需要,消費就變成浪費。」這是林藝近來面對「過度消費」議題時,頗有感觸的一句話。

喜歡以創意手法帶出環境議題的林藝,也把腦筋動到海洋垃圾上。團隊在蒐集一整年的垃圾中,挑出帶有鮮豔色彩或重複性極高的品項,在沙堆上排出宛如IG上的打卡美照。「我們想讓大家知道,這些垃圾經過設計排列後『看起來美麗,其實不美麗』。餐具、家用品和意想不到的文具、髮飾等,都來自我們的生活,根本不應該出現在海邊。」

▲▼ 1114 勞力士_人物專訪_林藝。(圖/記者黃克翔攝)

▲在海洋垃圾中,來自台灣各地的打火機是常見品項。

▲▼ 1114 勞力士_人物專訪_林藝。(圖/記者黃克翔攝)

▲以漸層色彩呈現的「垃圾藝術」,是由各種想像不到的生活物件所構成,林藝試圖以創意吸睛的方式推廣「減量生活」的迫切性。

多年的淨灘經驗也讓林藝發現,不少人總是會把可回收的物品丟到一般垃圾,例如塑膠湯匙,只要被丟到一般垃圾桶,這些被丟錯的可回收垃圾,就會直接進到焚化爐燒掉。林藝不只一次以PO文、拍影片的方式提醒消費者,搞錯這步,也是一種浪費。

然而今年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的得主之一汪郁雯,卻曾語出驚人地表示,全球每年只有9%的生產塑膠獲得循環回收。面對全球塑膠廢棄物大量堆積在掩埋場或漂流於海洋的危機,汪郁雯現正研發新技術,希望將塑膠廢棄物轉變成具價值的化學製品,重新運用在汽車、電子產品、紡織品等品項中。汪郁雯和團隊更積極針對如今被歸類為不可回收的塑膠品,例如骯髒的塑膠袋、一次性的塑膠製品等,希望將這些「無用之物」賦予新生,再次生產為受市場歡迎的日常物品。

這個極富遠見卻也異常艱難的目標,讓曾經做過生化相關實驗的林藝,看了直呼辛苦,「研發新技術非常需要時間,雖然開發成本會決定後續製品的價格,但在勞力士的支持下,還是很期待能被廣泛運用的那天。」雖然不知那天何時到來,但得到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支持的汪郁雯,早已註記好改變世界的時程,她預計在2023年以前,設立全商業化的加工廠,目標將回收45,500噸的塑膠廢棄物,雖然還未能確定將轉成多少價值的品項,但回收此舉將為世界減少320,000噸二氧化碳排放,大大減少對地球與萬物的傷害。

▲2019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之一汪郁雯,談她的塑膠回收計劃。(影/取自YouTube「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

感佩這些得主的不倦付出,那麼林藝自己呢?投身環保又頻頻接下演講、主持工作,現實是否仍須倚賴兼職賺錢,才能繼續踏上逐夢之路?誰料她回道,「我做所有的工作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發揮個性天份,成為真實的自己!」這是她在符合社會期待與做自己之間,拉扯數年的人生體悟,就如她決定創業後的自我解讀,「我投入,因為這是我想做的事,而它剛好是環保。」率性的林藝如是說。

►更多新一屆《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得主的故事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