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國軍「聯兵營」會是下一個「西普連」?

▲「以為是以色列,原來是巴拿馬!」這樣的評價,在勵精圖治近一個世代之後,未來是否有機會能扭轉美軍的看法,後續值得觀察。(圖/257旅)

▲▼雲論主筆黃竣民。(圖/黃竣民提供)●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國軍年度的「漢光演習」,自從十餘年前美軍來台灣實施地面戰力評估之後,每年派遣人員來台觀摩演習的作法,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例行性公事,媒體也多有所報導過。然而,就在最近陸軍的「聯兵營」相繼編成之際,日前即有媒體放出明年國軍的「漢光36號演習」,即將會有美軍聯絡官進駐、隨同參演…的消息,不論此消息的正確性如何,對於國軍基層能夠多一些對外學習的機會與接觸的管道,都不啻是一件好事!

▲今年陸軍的「聯合兵種營」陸續編成,後續將有相關的驗證事項,希望別又是虎頭蛇尾、虛晃一招。(圖/裝甲564旅)

自從美軍顧問團撤走之後,雖然台灣堅強的守衛住第一島鏈,但在軍事上卻遲遲無法得到與鄰近的日本、韓國那樣的軍事同盟關係,在硬體的武器裝備與軟體的訓練與戰術思想上,國軍仍一直處跌跌撞撞的摸索階段。因此在訓練方式與軍事哲學的發展上便開始脫離世界潮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可以說是「閉門造車」來形容,除了久訓不戰外,也沒有較強外力的督促下,軍事思維的路徑似乎越走越偏,美其名也算是獨樹一格!但終究這些土法煉鋼出來的成果如何,就在經過一個世代的摸索之後,在本世紀初終於又有機會讓美軍觀察團來評估國軍的戰力;當時陸軍也陸續完成了「精實案」的組織調整,將以往的「師」級單位改編成近40個「旅」級。當時的口號也是吹得震天響,比起鈍重性高的師級單位而言,「聯兵旅」也的確符合未來彈性運用、小巧靈活的趨勢。但是編裝過於多樣化之後,在這麼多個旅之中,官兵滿編的情況也只是曇花一現(只是在消化先前師所裁撤的兵員),換完招牌之後沒幾年,一樣又全部打回原形。陸軍越艱苦的機械化旅級單位,依舊為偏低的編現比所苦,即便現今走向募兵制,也沒有多大的助益,畢竟領一樣的薪水,有誰願意到演訓多、管制多、休假不正常…的單位?這個問題恐怕是最令人感到無解的吧!

▲有媒體報導,明年的「漢光演習」將會有美軍聯絡官進駐、隨同參演的消息。(圖/ James的軍事寰宇)

美軍在越戰後臥薪嘗膽、痛定思痛的改革,讓第一次「波灣戰爭」以另類的閃電戰完美收場,全世界這才驚覺「軍事事務革新」(RMA)的重要,並相繼揚棄掉上一代的作戰思維,全力為第三波戰爭做轉型。因此,已經脫胎換骨後的美軍應邀來台為國軍做「戰力評估」,各軍種雖然都無法倖免遭到「震撼教育」,但陸軍卻是最難堪的一支軍種;因為相較於海、空軍的開放與大量接裝人員的交流,陸軍不僅相對保守,並且經常還在「堅持走自己的路」或「套用美軍的路徑」之間掙扎。這也就是紐約時報先前所刊登出來的評估報告摘要,其中的一段經典評價,便是大家迄今還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以為是以色列,原來是巴拿馬!」

距離上一次這樣難堪的評價之後,時間又將經過近一個世代了,此期間每一年度的「漢光演習」,不管是在指揮所演習(CPX)或實兵操演(FTX)階段,美軍都有派遣觀摩團來台進行觀察,因此國軍整體的運作美方不會不熟悉。而今年陸軍又啟動「精粹案」以來,新一波較大規模的兵力組織調整,宣稱是「可恃戰力」專案產物的「聯合兵種營」,將陸軍7個旅級單位(包括542旅、564旅、584旅、586旅4個裝甲旅,269旅、234旅、333旅3個機步旅,以及關渡指揮部)重新調整編組,約3千個員額轉用充實其他部隊。

▲越戰後的美軍經過一番檢討改進,終於在「波灣戰爭」中開啟第三波戰爭的新型態,再度成為軍事事務革新上的領頭羊。(圖/wikiwand)

美其名的「聯合」兵種營,除了將以往在軍團位階才有的海軍、空軍、陸航聯絡官與UAV無人機圖資分析官編入該營級單位外,也增編諸如:迫砲排、反裝甲飛彈排、肩射防空飛彈排、狙擊組…等火力支援單位,編裝表看似壯碩不少,但能夠歸營長自主運用的空間,實際上恐怕也不高,畢竟整個後勤補保與戰術指揮權,並非一個營級主官就能作主,這也是經年累月下來的指揮鏈毛病,各階層幹部難以發揮主動進取的精神,卻只想等候睿智英明的上級指示,要期待他們有什麼獨斷專行的作為,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而聯合兵種的專業度更高,領域更廣,以目前的軍事教育與培訓渠道,是否足堪育成這樣的複合型指揮人員;而這些跨軍(兵)種人員的經管是否完善?另外,軍種文化在聯合作戰間的隔閡外,又如何適應陸軍僵化的日常生活管理?以這樣多兵種的組合訓練場地需求,在國內還真難有適合之處,聯合戰力的驗證如何進行?複雜度更高的後勤支援,幾乎永遠都有些欠撥待料的裝備,屆時是否還是繼續用只要有憑單簽證,就代表妥善的陋習?這許多還有待後續的考驗。把不同單位組織編在一個編裝表並不難,只要高層長官動動嘴、參謀依樣畫葫蘆就可以,重點是編好之後呢?先前軍團層級的海、空軍聯絡官,只能排著蹲戰情的情事不會又出現吧?

▲陸自的「第1水陸機動連隊」在美軍不斷調教下,已成為一支戰力可恃的部隊。(圖/US Navy)

回顧鄰近日本為因應「島嶼防禦」(奪島想定)而改編成立的陸自「第1水陸機動連隊」(原稱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簡稱「西普連」),最初接受美軍的戰力評鑑其實評價也不算太高。隨後該部隊經過勵精圖治與大力改革,目前已步入正軌,每年赴美國加州參加「鐵拳演習」(Exercise Iron Fist)也是常態,這算是比較成功的鄰近案例。然而,陸軍在演習中接受外軍觀察人員批評或質疑時,還會是以「國情不同」等理由回應,或是習慣以用簡報或數字粉飾太平時,這種學習心態與改革的力道,恐怕難以讓部隊有任何突破性的轉變,或許這些問題只有在經歷過美軍觀察團觀摩過的單位官兵身上才有答案。

▲經過十餘年觀摩國軍的「漢光」系列演習後,美軍對於國軍部隊相關的戰略指導、戰術作為、戰鬥素質與戰技等第已不再陌生。(圖/James的軍事寰宇)

部隊的編裝驗證是一項大工程,但在國軍內部卻容易變成是速成班,光是前一次組織調整後的準則都無法落實改編、驗證,新一個編裝又推出了!如果說成效驗證是如此高效,實在也令國內外嘆為觀止。但是部隊轉型何止是編裝表的改變,重點是如何落實訓練與後續日常戰備的執行,如果說只是為了剪綵而成立新單位,後續又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那再進行怎樣的組織調整案其實都只是淪為空談。看著當初陸軍新成立的「戰術偵搜大隊」,在第三作戰區的12架「銳鳶」戰術無人機,還曾創下有7架UAV在3年內的總飛行時數,累計不超過10個小時的「荒謬記錄」;而年度總飛行時數僅576小時,只達到預訂目標的16%(3,600小時)而遭審計部稽查糾正,可以看出新單位成立後所要摸索的路很長,如果要有成效還有賴各種條件的密切配合。如果這種所謂的「可恃戰力」專案,只是要玩數字遊戲或消化員額,造成陸軍野戰艱苦單位編現比高的假象,其實也大可不必。

國人樂見國軍在推動「整體防衛構想」(ODC)下的各種積極作法,尤其是讓台美軍事交流合作計畫能更擴大觸角,相信更能夠讓官士兵學習到當前世界軍事潮流與戰術轉變,雖然不確定軍方基層能夠在後續的改革上發揮出多少影響力,但至少也可以讓更多的國軍官兵直接受到啟發,並理解到軍隊轉型的成敗,攸關著「走得出去,世界就是你的;走不出去,你就是世界」的殘酷現實!

熱門推薦》

►虛有其表?國軍後備部隊的戰力爭議

►國軍後備動員,還在迷戀「數字」?

►看更多【黃竣民】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專欄 黃竣民

「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黃竣民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