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經濟】林建甫/「苦民所苦經濟學」得諾貝爾獎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印度學者班納吉、法國學者杜芙若與美國學者克雷姆共獲殊榮。(圖/路透)

▲▼雲論作者吳林建甫(專欄作家)。●林建甫/國家政策研究會資深顧問,美UCSD經濟博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中華經濟金融學會理事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

今年(201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印度學者班納吉、法國學者杜芙若與美國學者克雷姆共獲殊榮,他們得獎理由是對於「全球貧窮問題」的傑出實證研究。

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世界貧富不均,「佔領華爾街」成了當時重要訴求。如今十餘年過去,主要國家靠著量化寬鬆救世,舉世貧富不均更嚴重。世界經濟底層的人民終於得到主流經濟學的注意。

其實如何幫助國家經濟起飛,脫離貧窮?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問題就已經有相當的研究。只是當時的答案略顯天真。因為對比國家之間的宏觀數據,得出的結論通常是「資本不夠」或「勞動效率太低」。所以推導的藥方也很簡單,尋求國際援助或是內部推行一些國家政策,前者例如二戰之後的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美國援助歐洲國家發展,重新站上世界舞台;後者如增加儲蓄或提高勞工知識水準,等政府政策去執行,而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難對個人或家庭有幫助。進入90年代,微觀的實驗性手段流行起來,學者開始細緻地研究村落內部、甚至每家每戶的真實發展動態,通過實地調研找到貧困深層原因。

▲得獎學者對於貧窮的一些流行觀點進行的反思,發人深省。例如援助越多窮人導致依賴性越強,外部援助後來就不起作用。(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圖庫)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發佈會上說,目前全球仍有超過七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條件下,三位經濟學家的相關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應對全球貧困問題,可分解成較小的、更易於管理的問題,改善教育成果或提升兒童健康。他們雙盲的隨機實驗結果顯示,他們提出的方案在過去二十餘年間取得了較好成效,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轉化為可行的措施,超過五百萬印度兒童在學校的補習輔導計畫中受益。

班納吉和杜芙若是夫妻,一直聚焦全球扶貧減貧問題,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建了「貧困行動實驗室」,成為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亞、東南亞以及北美和歐洲都設有辦事處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構。克雷姆的研究則證明班納吉夫婦所提方法有強大作用。在1990年,克雷姆主持通過野外實驗,來測試一系列可以改善肯亞西部學校成績的干預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班納吉和杜芙若還合著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主要討論貧窮的原因以及對主流「扶貧觀念」的反思: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他們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

▲經濟發展指包括品質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品質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他們對於貧窮的一些流行觀點進行的反思,論點也很有趣,發人深省。例如援助越多窮人導致依賴性越強,外部援助後來就不起作用。他們指出,多年來的扶貧政策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貧窮的理解不夠深刻,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他們提出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建議,尋找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扶貧方案,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脫貧的人提供重要指導。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發展經濟學領域的傑出學者,體現出對發展經濟學的重視。經濟增長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品質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品質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三位學者致力於減輕全球貧困方面做了有意義的研究探索,是真正「經世濟民」造福人類的舉動。

熱門推薦》

►日本再次提高消費稅是險棋

►美國經濟不壞 聯準會要降息就大有學問?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林建甫專欄

林建甫專欄 林建甫

美UCSD經濟博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中華經濟金融學會理事長、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現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