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中美貿易戰台灣受惠最大?路邊紅包不要撿

2019年11月8日 15:47

▲美國即將進入選舉年,川普顯然需要相對緩和的中美經貿往來,關稅戰可望暫時休兵。(圖/路透社)

●雁默/自由撰稿人

日前,針對台企與台灣民眾,大陸再推出「惠台26條措施」,在台灣內部引起廣泛討論,民進黨跳腳急稱此政策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是「死亡陷阱」,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大聲疾呼「路邊紅包不要撿」。

隔日,聯合國報告指出,中美貿易戰導致今年上半年中國輸美商品減少超過1/4,推升美國消費物價,兩敗俱傷。此外,受惠最大的是台灣,上半年台對美出口增加42億美元。執政黨又嗨了起來,強力放送一波經濟紅包的文宣,志得意滿。

其實,這是台商逃難潮下的「轉單效應」,部分大陸對美出口的數字,轉移到台灣對美出口所致,純屬短期效應,而這才是貨真價實的「路邊紅包」。

真實的狀況是,今年前九個月台灣對美出口年增率17.7%(去年7.4%),對大陸出口衰退6.7%(去年成長6.1%),整體出口衰退2.5%。比起對美出口增加42億美元,整體出口是減少62.55億美元。

這意味著,衰退才是主旋律,只是出口結構暫時出現改變。同樣受惠於轉單效應的主要還有墨西哥,對美出口增加35億美元,越南增加26億美元,以及其他。

轉單效應能持續多久?根據央行評估,約至2020年底,真的嗎?

讓我們把數字講清楚。美國為台灣第三大出口地,2018年近400億美元,規模還不到大陸含香港(約1382億)的三成,而前兩名正是大陸與香港。

台商回流投資金額約205億美元,使得長久委靡的民間投資增長,美化了GDP數字,不過,若論投資與產出兩方面的實際樣態,回流投資金額尚未實質兌現,資金暫時集中於添購設備,真正的落地指標為廠地投資,預估今年實際落地金額為62.2億美元。至於產出,轉單效應是急單與轉單,乃短線利多,放眼中長期,端視地緣政治的後續影響。

要看台商回流是否有長期性,得看中美與區域經貿變化。關於前者,美國即將進入選舉年,川普顯然需要相對緩和的中美經貿往來,關稅戰可望暫時休兵。關於後者,RCEP或將於明年春季簽署,東盟經濟體的存在感必然提升。此二者都是台商評估生產基地的重點。

RCEP朋友圈之外的台灣

決定投資地點,企業當然得考慮該地點是否能發揮最大效應,涵蓋最多市場。待在FTA涵蓋率只有13.6%的台灣,對企業而言本來就是下下之選。因此回流台灣的,多為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廠商。

檢視FTA,這13.6%其中的8.1%,來自於兩岸的ECFA這個明年可能自動失效的「前期協議」,其中5.2%來自與新加坡的FTA,0.1%來自紐西蘭,皆馬英九執政時期政績,剩下的0.2%則是蔡英文與邦交國簽署的FTA(史瓦帝尼與巴拉圭)。

換言之,台灣對外的FTA,幾乎完全來自RCEP朋友圈。

以對外經貿角度來看,台灣前十大出口地中有8個屬於RCEP朋友圈,前十大進口地有7個,其中貿易順差的有6個,出口六成依賴RCEP成員。

然而,對於無法加入RCEP,經濟部長雲淡風輕地說,受衝擊的貿易額只有三成。這個論據來自於7成貿易額是零關稅,也就是電子高科技產業。那麼,這七成的底氣,有多大程度是「路邊撿來的紅包」呢?

台灣高科技產業近來有兩大利多,其一,中美科技戰,使得大陸廠商「去美」,減少對美國科技產品的依賴,這個洞便由台灣廠商補進去。最近,台積電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首破8兆,明顯受惠於「華為效應」。當然也還有其他台半導體廠因陸廠去美受惠。其二,日韓貿易戰,也使得台半導體廠承接額外紅利。

關於陸廠的「去美」,是一條必然要走的路,中美科技戰只是提前了這個進程。換言之,台半導體廠的紅利,肇因於紅色供應鏈進程提前的替代方案,因此除非台廠融入紅色供應鏈,目前受惠就是暫時性紅利。韓國的情況類似,日本捅刀也逼著韓廠加緊「去日」,台廠紅利也就僅限於這個空窗期。

換言之,高科技台廠這路上的紅包能撿多久,端視大陸與韓國技術自立的時間能縮得多短。而在這個空窗期,大陸「惠台26項」也在加速吸引台資與台廠落地生根。誘因除了5G雄厚的磁吸實力,還得加上RCEP共同市場。

對台灣企業而言,這不僅是關稅問題而已,更是長久佈局的深層次考量。按照「經濟部」的反應,必須加速出走的,正是那三成在RCEP朋友圈外受創甚深的傳統產業。至於高科技業,除非美國有足夠的誘因,如穩定而長遠的科技政策,以及對台廠刻意的扶植,重新建立技術與製造一條龍的計畫,否則,美國的磁吸力道遠遠不足以讓台廠選邊站。

也就是說,目前的「台灣受惠」,都是路邊撿來的紅包。而且,與蔡英文的政策毫無瓜葛。

RCEP進展,惠台26項,以及「貿易戰下台灣受惠」這三大新聞的關聯,與背後的真相,還真符合「路邊撿來的紅包」。

「有技術無經營」的啟示

在最近的時事閱讀經驗裡,個人認為最有意思的是「日經新聞」一則「從股市看日企的’有技術無經營’」。日本記者從諾貝爾獎獲獎數量的角度,談日本企業經營者如何浪費了自己的技術實力。

該文認為,日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獎數量(本世紀18人)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明明是諾貝爾獎大國,卻沒將此技術實力反應在相關企業股價上,批評日本經營者的失職。

確實,如果不是「日韓貿易戰」,外界對日本技術的真實強度,還沒那麼深刻的感受,因為日本企業並沒有將看不見的技術實力,好好地發揮在看得見的產品上,許多也沒反應在股價上。受到當頭棒喝的韓國,恐怕感受最為深刻。

這是科學沒有完全轉換成科技,科技沒有完全轉移成產品,產品沒有完全兌現為股價的日本故事,以致日本國力價值被低估。該報導除了檢討日本企業,也檢討日本政府嚴查外國投資,以防技術外流的政策。

簡言之,該文主張,只有讓技術實力完全反應在企業股價上,才是防止外資收購的良藥,否則辛苦累積的技術,會被低價買走。從這個方向立論,撰文記者免不了又將夏普拿出來鞭屍一番,技術實力與股價不對稱的後果,就是被技術實力比不上日本的外企收購。

關於郭台銘近年來為何數度強調日本技術,以及動念參政,我想夏普經驗應該是重要的契機。

台灣企業實力與政府經濟政策的落差,也是同樣的概念,表現在蔡英文執政後尤為明顯。台灣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地方,對企業主而言,政府的責任就是開闢適合發展的環境。論技術與股價的對稱,台企做得比日企好,不勞政府費心,但論「經營」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台灣政府已經虛擲光陰了很久。這就是郭台銘主張「政治應服務於經濟」的來由。

要企業與技術「根留」,途徑就是開放,讓更好的技術流入,透過平等的環境良性競爭,整體技術才得以提升。無此環境,就絕對談不上前瞻性發展。

被排除於RCEP朋友圈外的真正損失是在這裡,在關稅之外,還有產業鏈環境,以及廣大市場給予技術研發的動力。

確實,路邊的紅包意義不大,但「惠台26條」可不是暫時性政策紅利,「受惠於貿易戰」才是暫時性紅利。

缺乏對策,只有詐騙術語,台灣價值自然愈來愈低,再低一點沒關係,日後大陸「收購」起來就更省成本了

►蔡英文該顫慄的不是敗選,而是勝選

►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日子 已一去不復返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為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