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懷疑!「家」才是永不打烊的學習型教室

▲用繽紛的色筆,賦予孩子自由創作的空間。這時,沒有3C的孩子,也能靜下心繪畫、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圖/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溫美玉/親子作家,經營「溫美玉老師粉絲團」粉絲專頁

家,孩子的第一間教室

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動手,否則為何孩子總是被大人罵:「手有夠ㄗㄣ、(台語:極愛亂摸東西)」。二十多年前幸運的我生養三個孩子的年代,家裡最大的誘因就是「電視機」,當時堅持把電視機放在視聽室,而非全家一進門的客廳,加上我把電視當成「學習」工具,沒有得到允許不能擅自操作,久而久之,眼不見心不養,孩子也就習慣沒有電視的日子。

沒有電視的客廳吸引不了孩子長時間逗留,此刻就好好把教育用品布置在他的房間囉!書籍、玩具、教育甚至室內投籃、安全的飛鏢…等,這些好玩的東西絕對讓孩子一進門就想衝進去;另外,除了矮小的書桌,我把每一面牆都變成孩子的「畫紙」(可擦拭的白板紙+無毒水蠟筆),這個創舉給了他們極大的「自由」與「揮灑」的空間,不僅能把想法塗鴉或寫下來,還能像老師一樣的邊畫/寫邊講解給別人聽,雖然這個空間很小,觀眾很少,卻是寶貝膽識與口才訓練的起點與啟蒙,更是成了親子互動最美麗的記憶。

五招拒當「滑世代」!

以下三招,將從打造環境的建議開始談起,再進一步說明它如何間接創造更多親子對話的機會:

1. 大片塗鴉牆,營造發散創作空間

首先,我們要營造比3C產品更吸引孩子的環境。一大片的塗鴉牆,可能是大片黑/白板壁貼或畫布,用繽紛的色筆,賦予孩子自由創作的空間。這時,沒有3C的孩子,也能靜下心繪畫、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若孩子一時不知道要畫什麼,家長也能指派任務讓孩子動起來(例:畫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晚餐的菜色等)。

一旦孩子有了創作成果,父母就能藉由詢問畫作內容,培養彼此互動、理解對方的機會!記得這時別給孩子的創作過多負面評價,免得他失去自信,不願再做畫。

2. 「計畫」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在大片塗鴉牆上,畫個大型月曆,親子共同討論周末的行程安排,可能是看電影、旅遊等。若有大型台灣地圖/世界地圖區域(簡單畫出或印出),親子間還能討論出遊景點、當地特色等,在上面做塗鴉或註記,如此一來,孩子遠離了3C,還多了思考、表達想法、與爸媽交流的機會。

3. 「故事」塗鴉詮釋趣味十足

看卡通/閱讀故事時,孩子只有「讀進」而沒有「產出」嗎?塗鴉牆可以讓孩子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或是把情節用簡單漫畫的形式呈現,甚至加上孩子最愛的「惡搞改編」也可以。總之,讓孩子能夠又寫又畫,他們忙得起勁,自然也少了些沉迷3C的時間。

4. 把日記寫在牆壁上,不再怕寫作

提到寫作孩子聞之色變,其實,紀錄事件可以是本能的展現,只是我們產出的方式太制式了。想想,只要開會無聊時,眼前如果有張紙,我們就很想塗鴉宣洩,所以,換個思維將紀錄方式改變,孩子是否也能暢快淋漓地把所有的不快、歡愉一一展現呢?就當是草稿也可以,至少在開始的時候擁有好玩的動機,後續成功的機率也就大大提升,更何況,成果一但在眼前緩緩拉開,他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啊!

5. 讓玩具也能「吸附」在牆上,來一場立體冒險

試著把牆面變成鐵性,這樣的房間一定讓孩子瘋狂!

孩子的玩具、教材常常玩過就不想再碰嗎?過去我在教室,曾邀請孩子把家裡各式玩具小模型黏上強力吸鐵之後,通通貼在教室黑板,全班孩子眼睛瞪得比什麼都大,而且驚呼連連。接著我們就用這些素材變成一篇篇小故事,角色、用具就用現成的這些小玩具,配上文字成了立體的文章作品。這些本來稀鬆平常的小物,只因為貼在牆面上彷彿魔法般復活,孩子也發現原來牆面是另一個超級遊樂園啊!

開始檢視自己的空間環境,試著跟孩子一起討論,親子共同改造居家配置,讓優質學習不必外求,更無須因為教改而煩心。

熱門推薦》

►少催促快一點 孩子壓力少一點

►成為自己的父母 問問內心的小小孩需要什麼?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官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