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立醫療「隨傳隨到」才合格?醫打臉消基會:簽生死狀豈能急

▲住院,開刀,手術(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預立醫療照顧諮商自2019年年初開辦,消基會針對45家醫院進行檢查。(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編按:《ETtoday健康雲》報導,消基會7月初特別針對台灣6個直轄市,共45家符合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資格的醫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預約時間至少有1個月至半年以上,認為政策仍相當不完善。

大里仁愛醫院安寧緩和科主治醫師吳承羲則表示,「預立醫療」無法以經濟常理看待,講求「快、立即」,過程中需眾多家庭成員的評估考量,避免草率簽下後,產生不必要的紛爭。

文/吳承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我一直認為,消基會用一般消費行為來看待醫療,是一件相當弔詭的事,因為醫療行為很多時候不能用一般的消費和經濟常理去看待。其次,我想請問消基會他們在做這項調查之前,到底有沒有先讀過相關的法規,瞭解這個「預立醫療諮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病人自主權利法》第九條,很明確規定:預立諮商需要有至少一位二等親以內之親屬(配偶除外)參與諮商。而且說白了,這個「預立醫療決定」,等於是「生死狀」,是決定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還要不要接受維生治療和人工營養的大事。

這應該是需要很慎重討論的場合,把家中所有人都找來講清楚,開家庭會議都不為過,怎麼會用「能不能隨到隨諮商」來要求和評估呢?

▲住院,病人,患者,病患,醫院。(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預立醫療過程,是需要家屬及病患花時間思考人生中重大的決定。(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以我們醫院為例,當有民眾對「預立醫療諮商」有興趣的時候,我們會先由專人和他們接洽,以電話或當面的型式,先行介紹病主法的法規,諮商的型式和必要的人員、文件和收費。等他們確定瞭解簽署的內容,再把相關資料轉交給他們,並且約定正式諮商門診的時間。

目前等待期也大約都是4-8週左右,一方面是真的前面還有許多人的預約,而且我們門診是一週一次,再者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意願人和家屬有時間思考這個人生中的重大決定。

再者,一個預立諮商門診的開立,它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之醫療機構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諮商團隊必須由受過諮商訓練的醫師、護理師、社工或心理人員各一人組成,醫院至少要3人,診所至少2人。而且從病主法開始試辦到現在為止,這一類的諮商課程其實很有限。

▲▼醫生,醫院,急診,兒童,聽診器,加護病房。(圖/翻攝自pixabay)

▲醫院設立一周一次的門診,還要有專業的人員進修,都是院方營運的考量。(圖/翻攝自pixabay)

坦白講,一間區域以上,有安寧緩和科的醫院,能湊得出一組人,一週一次門診已經很多了。很多時候這些專業人員是根本擠不出時間可上課,或是想上課卻無課可上,搶也搶不到名額。

站在醫院營運的角度,簽署的意願人沒那麼多的情況下,自然不會為此多開門診增加成本。至於收費部份嘛,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數字就好,一間會議室租一小時1000塊,三個路人甲基本工資時薪150x3=450。1個小時的成本最少1500,醫院的場地和醫療專業人事成本一定比這個還高,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這樣一個人要跟你收多少掛號諮詢費它本錢才回得來?

諮商的收費和便利性從來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意願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簽什麼?簽下去之前有沒有和家屬完成充份的討論,才不會到臨終的時候,又產生不必要的紛爭。

原文及相關討論請見《東村誠醫師的診療室-Dr.吳承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