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全球貿易大混戰 打亂亞太供應鏈

▲上週美國宣布將於9月1日起將目前尚未課稅,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開始加徵10%關稅。(圖/路透)

●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過去幾天美中貿易衝突驟然升高,日韓也相互開戰。初期階段衝擊顯現在股匯市,暴風圈會逐漸移向供應鏈,最後反映在整體經濟表現及民眾口袋中。巨變下經濟不穩難以避免,化危機為轉機的能耐,將會是未來十年企業勝出,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上週美國宣布將於9月1日起將目前尚未課稅,約300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開始加徵10%關稅。除此之外,非但日韓也在上週互相將對方踢出出口管制白名單,越演越烈;本週又出現人民幣大貶,美國隨即宣布中國大陸為匯率操縱國,中方也準備停止進口美國農產品,第二波美中大戰號角似乎已經響起。全球貿易秩序混亂失序,近年罕見。

過去30年來亞太供應鏈從萌芽到成熟,一路伴隨著台灣的經濟成長。以資通訊等高科技產業為例,上個世紀八零年代資通訊及電子供應鏈開始從日本移向台、韓,電子五哥、台積電、聯電等高科技業,大約都在此一時間陸續成立或轉型,也逐漸出現美國下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鐵三角互利互惠的結構。同一時間日韓台中也形成日趨緊密的供應鏈網絡。

供應鏈運作有很多條件,但最重視信任、穩定、可預測。30年來區域各國雖然在政治上紛爭沒有少過,但供應鏈卻始終可以維持一定的信任及穩定。此一結果,反映在許多企業都以夥伴能「即時供貨」(Just-In-Time, JIT)作為降低成本的管理方式。貿易戰的第一個衝擊,就在於破壞JIT的有效性,更進一步衝擊供應鏈的穩定、可預測性。

▲八零年代以來逐漸出現美國下單、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鐵三角互利互惠的結構。(圖/CFP視覺中國)

再者,供應鏈被迫搬遷,也是另一個破壞穩定的因素。以美中貿易戰為例,若美國果真在9月1日擴大制裁關稅,首當其衝著就是智慧型手機跟筆電等電子五哥代工主力產品。10%關稅影響或可吸收,但川普已放話不排除提高至25%,再加上美中科技戰下各種美規技術的出口限制,意味著假設美中衝突短期無法落幕,上游美國品牌商必然會開始指示電子五哥加速避險,尋找替代生產基地。電子五哥一動,供應鏈也必須跟著移動。事實上,不僅是高科技業,幾乎所有「臺灣接單、出口美國」的產品,都面對類似的挑戰,21世紀供應鏈大遷徙於焉展開。

供應鏈移動說起來簡單,但有一句俗諺說的好,「火搬三次熄,人搬三次窮」,鮮明的反映出搬遷背後,產業所面對的成本及風險。

再者,若供應鏈搬遷能解決問題倒還好,問題在美中若另外開啟貨幣戰,導致全球金融混亂,或是日韓貿易戰持續升級,導致半導體及DRAM供貨不穩甚至價格波動,則無論供應鏈搬回臺灣或去越南都還是一樣受衝擊。簡單的說,全球貿易秩序混亂失序,對臺灣及亞太各國而言,就算短期有轉單商機或是投資回流的效益,整體而言都會是負面衝擊大於利益的局面。

當然,事情都還有轉圜餘地。距離美國新關稅生效還有三週,而且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雖然還有3.1%,但第二季驟降至2.2%,新關稅對美國造成的下行壓力,或許會促使雙方找到階段性的下台階,控制戰局的可能。又人民幣貶值有助出口,卻會導致進口原物料漲價,對中國而言是雙刃劍。美方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亦無立即影響,因為按美國法制,這個認定只是要求美國必須與對方開啟為期12個月的談判;美中原本就不缺談判議題,再加一項也影響有限。最後日韓貿易戰目前還停在喊話階段,未來二個月若韓商再加大承諾後仍可取得日本的出口許可,則對產業的實際衝擊也會有限。

美國充分了解經貿衝突的七傷拳性質,但仍選擇出手。背後美國各界對川普實際上是為了個人政治利益的質疑不曾停歇,因而未來關鍵在於能否說服產業及社會,這是一種以短期的成本換取長期利益的戰略。

對臺灣而言,固然對大局走勢無能為力,但政府一樣有說明如何藉此巨變爭取長期利益的義務,不能一直停留在隨緣因應,只想爭取意外之財的層次。明年一月我們又有決定領導人的機會,處理貿易大混戰的能耐,正是人民檢驗執政黨跟挑戰者的關鍵評分項目!

熱門文章》

►美中貿易談判觸礁 川習都偷笑

►美中匯率戰山雨欲來 全球股匯上演大屠殺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