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台灣能為大陸的垃圾分類政策提供什麼經驗?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這是一個不太會用手機、喜歡看報紙、愛收聽廣播、喜歡將學生擺在全球人才中比較的老師。她常提醒學生重視口腔衛生,避免喝礦泉水,自己每天攜帶手帕、希望減少使用任何造成環境負擔的物品,包括減少食用肉類。

今年中大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宣布,將從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46個重點城市,由點到面逐步推動垃圾分類試辦工作,預計2020年底要在上述城市建立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包括在上述城市成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提供近5000輛廚餘垃圾分類運輸車、近1000輛有害垃圾分類運輸車等。這項舉措儘管遭到不少大陸各界的質疑與反對聲浪,但在大陸經濟發展逐漸遇到環境保護的瓶頸與全球暖化等挑戰之際,這項垃圾分類的推動,是繼亞洲的日本、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之後對於環境保護的一大推進與努力,值得予以肯定。

 ▲北京「智能垃圾箱」會人臉識別 亂丟、不分類將被記。(圖/中新社)

這也讓我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台灣,尤其是台北市,當年為了垃圾問題所引發的垃圾大戰。一九九零年代初期,只要從松山機場一下飛機,舉目所見就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垃圾山,成為台北街頭的特殊「景象與氣味」,讓人退步三舍不敢靠近。然而曾幾何時,經過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努力,從幼兒園與中小學各級學校垃圾分類做起,

透過可燃物、不可燃物與廚餘等分類,一點一滴的教導學童如何做垃圾分類,回到家中跟父母宣導垃圾分類的做法。再加上後來的垃圾不落地,垃圾專用袋與少女祈禱垃圾車分收不同種類家庭廢物及廚餘等政策,以及社會上各種慈善團體與社會組織社團的宣導與配合,終於讓台灣的垃圾分類與垃圾減量成為亞洲地區的少數成功典範。

記得多年前筆者曾接待來台參訪的香港中學校長們訪問,晚飯後在街頭欣賞夜景時,順道帶著他們追逐台北垃圾車的情景,觀摩當時的家家戶戶如何井然有序的提著垃圾專用袋,在特定收集地點等候垃圾車的到來,甚至成為都市中鄰居相互寒暄問候的難得景象。沒想到當時香港校長們一致的評語竟然是:台灣的垃圾車怎麼不像香港的垃圾車那麼臭?你們為何連廚餘都可以回收,你們是如何做到的?筆者還記得當時是何等驕傲的為這群外賓介紹台灣垃圾分類的故事!

▲浙江台州垃圾分類公眾教育學院成立。(圖/翻攝自台州廣播電視大學網站)

二十多年後,大陸終於也要推動垃圾分類了。根據2018年的調查,上述北上廣等46個重點城市中,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進行生活垃圾分類,也有些私立中小學校開始在推動這項政策,但不少大學內仍然未見執行,除了對於大陸特別發達的網購外賣紙盒包裝,進行紙類回收外,其餘的垃圾與資源回收等工作,似乎還未見動靜,相關的宣導及具體落實行動,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上海7月起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但乾垃圾濕垃圾的分類方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圖/記者陳政錄攝)

對於大陸實施垃圾分類所面臨的問題,大陸官方也坦承,目前大眾對垃圾分類工作的認識不多,也不了解其中的重要性;垃圾分類工作在大陸推展的範圍十分有限,而且當前試辦的46個城市只占大陸全國城市數量的7%左右。目前推動的重點是如何讓回收垃圾可再被利用,尤其像玻璃瓶等的收集、運輸與再利用成本較高,需要政府更高的補貼才能推動。至於其他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往往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經費補助,而無法達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由此可見大陸推動垃圾分類政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人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能否為大陸提供垃圾分類的經驗參考?值得國人思考。

熱門點閱》

►幫助青年做到從聰明到自信的轉型

►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可能嗎?

►看更多【周祝瑛】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周祝瑛專欄

周祝瑛專欄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這是一個不太會用手機、喜歡看報紙、愛收聽廣播、喜歡將學生擺在全球人才中比較的老師。她常提醒學生重視口腔衛生,避免喝礦泉水,自己每天攜帶手帕、希望減少使用任何造成環境負擔的物品,包括減少食用肉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