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瑋/《和杜維明對話》5之4:不論AI如何發展,人不能切斷過去

 

▲杜維明教授認為科學誤以為腦可以解決心的問題,但是事實證明不然!(圖/視覺中國)

▲▼雲論作者周天瑋(律師)。●周天瑋/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周天瑋:關於文明的未來發展,不能不想到人工智能(AI)的挑戰。您認為人類從軸心時期所建立的思想文明,在這樣的挑戰下,還有多大程度的持續性?

杜維明:這個問題很有趣,不過無論怎麼發展,如何反思,現代人類不能切斷過去。文明是積累而來,軸心文明的根源不可或缺,具有連續性。科學誤以為腦可以解決心的問題,但是事實證明不然!

▲▼杜維明教授。(圖/作者提供)

▲杜維明在柏克萊和作者對話三個半小時,精神奕奕。(圖/朱寶雍攝影)

周天瑋:這是非常精闢而發人深省的觀點!說到軸心時期讓我想到孔子周遊列國,您自己一生行走於世界百餘所著名大學,參加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縱橫於各種思潮流派理論之中,講學授課,做對話交流,也有著周遊列國的況味。您指導的博士生和博士後,及數千名大學生,遍布世界各地,許多已經躋身學術界及其他方面的高層。您認為孔子周遊列國有什麼收穫?

杜維明:孔子的一生,最初抱持著道德理想主義,試圖以教育改良政治,當時他走遍天下,學生又來自各個階層,使得他可以掌握到行業和地域資源,與他的理想和境界形成互補。孔子周遊列國,成為他自我學習和自我完成的一個過程,完成了他自己的人格。他不斷地自我反思,就像是蘇格拉底所主張的,「要了解自己」。有人誤以為《論語》對個人不重視,其實儒家是「為己之學」(這是老師徐復觀的最後見解)。孔子周遊列國導致他在哲學上很大的突破,完整了他的思想的內在有機聯繫,所謂「吾道一以貫之」。

周天瑋:您個人行走世界有哪些收穫?

杜維明:我14歲開始學習儒學經典,60年來初心不變,扎根儒家傳統文化,認同儒家,在行走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對話,綜合吸納多個源頭,汲取希伯來與古希臘的文明資源,借鑒各軸心文明和非軸心文明,甚至及於原住民文化精髓,我因此而擴大了視野,從世界多元文化的角度審視儒家傳統。舉個例子來說,我受惠於基督教,基督教文化講求超越,與儒學的趣味不盡相同。對話給與我自我批評的機會,我看到儒家的侷限性,但是我不放棄過去的基本理念,而希望使之豐富,不要只是去走民粹所代表的愛國主義。我們要讓儒家思想更開放、走出去,與各文明交流溝通。基督教有一套自己的傳統,但是基督教的語言普世化了,與多元文化、生態環保和世界公民概念相結合。儒家本來的語言便是普世的,不構成交流障礙,沒有一套讓人難以進入的語境,形成不可言傳的秘訣,所以儒學可以和各國文明進行對話,不產生本質性的衝突。但是儒學也有不足之處,需要轉化豐富它。至於道家思想的價值,在本世紀會十分突出,因為道家的超人文思路,反對人為創造的觀念、理念和制度工具,可以構成一種平衡的力量。當然,目前也有許多人開始強調道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恰恰有如也有許多人強調佛學的入世精神。我的期待,是推動對話的文明。同時,要做好對話,也必須拓寬當代越來越狹窄的專家格局,走出了一條儒家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做學問的道路。

熱門文章》

►《和杜維明對話》5之1:我們誤判了全球化

►《和杜維明對話》5之2:面對民粹 建立群體的批判的自我意識

►《和杜維明對話》5之3:中美當下兩個民族主義的碰撞

►《和杜維明對話》5之5:提出精神人文主義打破框架

►看更多【周天瑋】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

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