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由「反送中」看回歸後的港式哀愁

 

▲近日香港爆發「反送中」示威,12日更引發嚴重的警民衝突。 (圖/路透)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近日,香港爆發97年回歸以來最大規模「反送中」示威遊行,反對港府修改《逃犯條例》,捍衛自己的民主、自由、法治。據悉,《逃犯條例》修訂係緣於去年一名香港男子在台殺害其香港女友後逃回香港;而礙於現行法規無法將嫌疑人送交台灣偵辦,港府隨即推動修法以補漏洞。

但問題是,香港民眾對於修法後,嫌疑犯可能被遣送司法不透明、人權狀況不公平公開的中國大陸受審有極大疑慮,因而發起大規模抗爭活動。但此活動也被泛政治化,擴大為香港居民普遍對97以來「一國兩制」的不滿;連台灣的藍綠二黨都趕上這股抗爭熱潮,齊聲加入反對「一國兩制」,盼為選情加分。

長期以來,「政不離經、經不離政」已為常態;政治上的動盪必然造成經濟的不穩,經濟的顛簸也往往是政黨輪替的導火線。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以往世界通往中國市場的「門戶」。但97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與開放,香港做為進出中國大陸門戶的地位逐漸被取代;而中國大陸勢力與制度的湧入,也徹底改變香港經濟版圖與商業生態。持平而論,香港自97回歸以來的政經動盪頻繁,恐危及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為安撫香港回歸失落 北京當局惠港政策多

就在1997年7月1日,被喻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已非英國的殖民地,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先,2003年6月所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是中國大陸惠港政策,其後雙方多次增加和充實CEPA的內容;2004年至2013年間,雙方共簽署十份補充協議(簡稱CEPA 10),擴大市場開放及進一步便利貿易和投資,以促進兩地經貿合作。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論壇」提出,規劃推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簡稱滬港通),並於同年11月17日正式啟動,此措施對於香港股市量能的提升有相當的助益。2014年12月在CEPA框架下簽署的《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廣東協議》),率先在廣東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在《廣東協議》的基礎上,2015年11月簽署的《協議》在開放的寬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大。而「深港通」亦於2016年8月獲國務院批准,並於同年12月5日開通,這是繼「滬港通」後,中國大陸進一步對國際投資人開放規模逾6.5兆美元的股票市場。為深圳(深)、香港(港)、上海(滬)三地股市完成互聯互通,帶來一波利多。2019年2月18日,中國大陸國務院正式對外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且三地行政首長將於21日聯合舉行有關規劃綱要的「宣講會」,宣布「粵港澳大灣區」正式登場。有論者揶揄地指稱,這是北京當區送給香港回歸20多年來的最大禮。

香港企業中國化日深 國際競爭力消長互見

據彭博(Bloomberg)觀察,1997 年香港回歸時,香港的經濟是由李嘉誠與怡和控股等大型香港本土企業主宰;隨著中國企業勢力移入香港,香港本土企業逐漸式微,特別是在金融、房地產、電信業最明顯。足見,香港回歸後的這20多年來,中國企業已經深植各行各業,香港似乎已經完全中國化。據統計,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已逾1,000多家,市值佔比超過六成,其中包括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此外,1997年香港回歸時,其GDP超越過上海、新加坡、深圳,如今卻被一一趕上,不勝噓唏。香港在1990 年代初的 GDP 占中國大陸的兩成多;但這 20 多年來的興衰起伏,相較於深圳、上海的經濟快速發展,香港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成長率已遠不及中國大陸,去年香港 GDP 佔中國整體GDP僅只剩 2.6%。

不僅經濟成長下滑,全球競爭力更是每況愈下,1999年由前一年的第3名掉至第7名,在隔年(2000)更是大幅下降至14名,為史上最差的一年;2001年雖上升,但2002年後又再度下滑,2004至2006年成長;但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全球受衝擊頗大,一度掉至14名;後來,中國大陸對香港處處讓利,經濟得以逐年回升,2001年重返全球第一後,一直維持名列前茅。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於今(2019)年5月29日所發表的《2019世界競爭力報告》,新加坡在全球63個國家與地區中脫穎而出排第一,香港再度失落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的寶座,僅維持在第二位,美國則跌落第三位,中國大陸就排在第14位。準此以觀,在當前政治動盪下,香港的經濟前景及競爭力恐流滿不確定。

「一國兩制」為虛晃一招 「一國一制」終究為事實? 

迨自2014年的「雨傘革命運動」至今日的「反送中」抗爭活動,無疑彰顯泰半港人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極度不滿。尤有進者,不少港人視「深港同城化」、「粵港融合」如洪水猛獸,對於與粵、澳「融合」為同一城市群,民間未來或會引起強烈反彈,甚至新一波政治危機。港獨的聲音亦不絕於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成立無疑是中國政府藉以拉攏港澳民眾身份認同的戰略之一;希望縮小經濟、社會及文化上的距離,提早實現「一國一制」目標。

但有不少香港在地人士認為,香港特區特色也會因而「被矮化」和「被弱化」。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卻可能意味著香港所能扮演的歷史角色的終結,香港最終可能被納入「一個國家一種制度」的框架中。因為,大灣區被中國大陸視為珠三角經濟帶未來30年持續發展問題,整合陸港澳為「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過程將持續30年。但30年後將是2047年,正好是「一國兩制」所承諾的香港50年不變的最後一年。2048年後,可能就會實現「一國一制」。若然,則意謂當前強調的「一國兩制」為虛,未來將實現的 「一國一制」則為實。 

世事殊屬難料,香港回歸20多年來,政經發生重大改變、讓閃亮的東方明珠曾一度風雲變色、經貿跌入谷底,昔日繁華落盡;美麗與哀愁互現。而後在北京當局擴大惠港措施,大量中資入港後重現繁榮;但這榮景無疑是注入中國元素的政治模式及資金後的新動能。香港的未來雖受到許多城市的競爭威脅,但是否會因「粵港澳大灣區」崛起繁華再現,風采依舊?倘「逃犯條例」引發的衝突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加深香港社會的分裂,以及對北京當局的不滿,甚至造成金融波動風險。看來,香港的命運恐陷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熱門文章》

►談美日貿易協議 川普欲蠶食鯨吞

►三十年後的六四 中國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看更多【李沃牆】專欄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

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