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我們與惡的距離》震撼10集:觀眾不只有7歲智商!

文/林奕如

播出一個月來,從收視數據、話題討論度等熱度反應,《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到了,創造了新的視野和高度,打臉第一集宋喬安所說的經典台詞:「一般觀眾只有7歲的智商,只有國中的程度。」但這打臉是讓人開心的,觀眾帶來的回饋,鼓舞台劇幕後創作群,改變未來台劇的製作深度。

更多《與惡》相關新聞點此

▲《與惡》撕掉標籤,展開對話。(圖/翻攝公視與惡的臉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惡》震撼10集,引起許多討論。(圖/翻攝公視與惡臉書)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開始還疑惑這是什麼片名,還是以一起無差別案件判決為出發,這樣會吸引大家看嗎?但看到預告之後就瘋了,一種看到好戲的喜悅,隨著每一集的播出,你開始思考一些事情,思考之前你所做的事情,誠如王赦律師所說:「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右)劇中頻頻為重案惡人辯護。(圖/公視提供)

▲王赦懷抱理念,擔任法扶律師。(圖/公視提供)

台劇從2001年《流星花園》開啟偶像劇紀元,陷入愛情的男女主角,從某一天開始慢慢改變了,變得要思考生活、思考現實差距,接地氣的出現敗犬女王、小資女孩,2016年,導演王小棣推出《植劇場》系列,培養出24位新人演員,展開一場溫柔革命。而有一天女主角變成被害者家屬,《與惡》大膽的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出發主軸,告訴你「世界」不只有黑跟白,每個人與「自己心中的惡距離」其實很近。

▲▼賈靜雯與陳妤「互相傷害」演技大爆發             。(圖/公視提供)

▲宋喬安是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喪子之痛。(圖/公視提供)

該劇刻劃受害者、加害者、精障者、媒體、律師、心理師、精神科醫生等幾個家庭與圍繞其中的職人。比起以往只選擇單一角度觀點的戲劇,這部戲一開始就讓你「滿到不行」,看著宋喬安(賈靜雯 飾)走不出喪子之痛,選擇冷酷生活,看著殺人犯的爸媽、妹妹一家人躲躲藏藏的悲哀背影,看著媒體為了點閱跟時間賽跑的壓力,以及面臨假新聞等氾濫荒謬困境,是啊,這就是現實社會,人不可能只有一個角度在生活,每一件事環環相扣到身陷其中的參與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應家姐弟曾沛慈(左)與林哲熹(右)罹病後的無奈處境 。(圖/公視提供)

▲本劇也探討精障者和家屬之間的關係。(圖/公視提供)

在此不得不配合編劇呂蒔媛的劇本,5個月的「大數據劇本案」實驗合作,建構出劇本架構,編劇又花費一年時間「田野調查」,實際的接觸此人生活,你才能寫出「接地氣」的劇本,因此看到宋喬安,就像看到自己的主管,看到一群媒體守在靈堂前採訪,真的也是我前陣子的真實體驗。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圖/公視提供)

▲加害者家屬背負兒子殺人一輩子罪惡生活 。(圖/公視提供)

《與惡》開創了台劇另一扇窗,製作人林昱伶製作此劇時,最想要帶給觀眾的就是「撕掉標籤,展開對話」,「希望留給觀眾去思考,也許觀眾看完這部戲,選擇去投射的對象,或是最有意願去投射的對象,從他們身上找到療癒感覺,我們盡量不帶立場、不去引導把它做完了。」

▲《與惡》幕後團隊。(圖/賈靜雯臉書)

▲《與惡》幕後團隊。(圖/翻攝賈靜雯臉書)

另一製作人湯昇榮則說:「該劇用寫實手法來操作,各種角度都完整呈現,包括被害者、加害者等,而不是只是想要表達什麼,讓觀眾去感受,你覺得哪一塊打動你的想法,這件事情可以去思考,最後回到我們這件事,我們在這環境,本來不同角度或思考,同理心出現了,互相了解之後,或許會有不同解讀,你會放過自己或是放過別人,讓觀眾去感受判斷。」

●作者林奕如,《ETtoday星光雲》娛樂中心記者,用心接觸演藝圈人事物,用心看待每一個時刻,喜歡跟大家分享所想,用筆寫下所看所聽一切。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