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碎步、不自覺顫抖、關節僵硬快求醫 小心罹患巴金森氏症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李芝緯,走進秀林鄉佳民社區教老人家辨識巴金森病。(圖/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李芝緯,走進秀林鄉佳民社區教老人家辨識巴金森病。(圖/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走路小碎步、不自覺的顫抖、關節僵硬,不是中風也不是失智症,而是罹患了巴金森氏症。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李芝緯10日在秀林鄉佳民社區,帶領一群歲數加起來超過千歲的老人家們認識巴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是老人常見且僅次於失智症的腦部退化性疾病。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10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社區醫學中心邀請照顧巴金森病人經驗豐富的李芝緯專師,走進秀林鄉佳民社區關懷據點,說明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中風等疾病的異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芝瑋指出,常有病人問「別人問我手怎麼一直抖,可是我沒有抖」,這有可能是罹患了巴金森氏症,許多人因為對巴金森病不了解,誤以為自己是中風或是罹患失智症,導致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師李芝緯,走進秀林鄉佳民社區教老人家辨識巴金森病。(圖/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社區老人家專注聆聽李芝緯專師的説明。

巴金森病人智力沒有退化,但行動變遲緩,走路不穩、靜止性顫抖、面具臉、齒輪狀僵硬、便祕等等行動障礙,都是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以上,又以男性多於女性,目前發病原因還不明。李芝瑋說,這次到社區來,除了希望讓老人家認識巴金森氏症,同時透過幾項疾病症狀的認知,供老人家自我檢測參考。

81歲的劉先生表示,以前從沒有聽過巴金森氏症,經過這次護理師的解說,他慶幸自我檢測沒有得到巴金森病,但是看到他的鄰居走路緩慢還會不自覺顫抖,直說「我一定會帶他去看醫生做檢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超過4萬人罹患巴金森病,約佔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的1-2%,發生率還在逐年增加中。專科護理師李芝緯提醒,若是親朋好友出現巴金森病的早期症狀,須盡快到神經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因為巴金森病不同於失智症,巴金森病可透過藥物及深腦部刺激手術治療延緩症狀惡化,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

「紙捲穿過繩子,最快穿完的隊伍就能獲勝!」除了巴金森講座,社區醫學中心團隊還帶領老人家以小遊戲,藉由促進長輩們卯足全力拚高下的氣氛,訓練他們的專注力、反應力、並維持手部粗細動作,活潑的遊戲已是社區關懷據點延緩老人失能及老化常見的團體活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