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米其林進來、台灣走出去!劉喜臨揭秘「星星的使命」鼓勵業者渡化酸民


▲透視米其林:米其林不只是討論餐廳光環,其實業者、消費者、政府等都受到影響,也都有責任進一步思考。(影/ETtoday團隊製作)

記者林育綾/獨家專訪

外傳觀光局重金邀請米其林來台評鑑,一年要花3千萬預算,三年共9千萬,而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的劉喜臨,曾任觀光局國際組組長、副局長等職,也曾在初期參與過規劃,雖然不便對預算和細節多做說明,但直言「讓米其林來台絕對值得!」他也分享自己心目中「星星的真正使命」,建議餐飲業和政府如何進一步運用這個光環,甚至鼓勵業者「渡化酸民」;同時對於第二屆面臨「掉星」的廚師也給予心態建議。

►►更多台北米其林秘辛在這裡

劉喜臨提到,米其林在國外最早只是該輪胎公司「給客戶的飲食指南」,是一種附加服務,卻逐漸廣受人們信賴,逐漸成了國際性的標竿。然而早期的評鑑多半是走「上流路線」,卻在香港踢到鐵板,他們發現亞洲以庶民小吃居多,進而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貼近在地飲食文化,「畢竟客戶不是每個人都開賓士,他們希望每台車都能使用它們的輪胎,也能信賴他們的指南。」

他常常強調「觀光是一種體驗經濟」,當旅人們到不同國家,想體驗的是「差異化」(與平時不同的新鮮經驗),也就是「文化」,因此高餐旅大學雖然針對米其林也提供因應的課程、討論,但他更鼓勵學生透過米其林來思考:就連國際性的指標都願意接地氣,那麼我們並非要樣樣與國外效法不可,而要將「在地的特色」呈現出來。

▲▼台北米其林指南,星級餐廳,食評,旅遊,美食,紅色小冊子。(圖/記者李毓康攝)
▲全世界30多本《米其林指南》中,有一本是台北指南,表示我們具有國際水準。(圖/記者李毓康攝)

米其林來了,台灣就站上國際了!

為什麼重金邀請米其林來台絕對值得?劉喜臨坦言,當初在日本行銷花的預算就超過1億,「而米其林為台灣帶來的行銷效益,早已超過所花費的預算了!」評估它的曝光度、國際聲望,算下來是划算的,應該給觀光局鼓勵。米其林討論的不是只有餐廳而已,它做的還包括提升台灣在國際觀光上的品牌與能見度,「米其林進來了,台灣就帶出去了!」

很多人問米其林有沒有可能到台北以外的城市做評鑑,例如台中或高雄?他認為「不太可能」,直說「對許多國外觀光客而言,台北=台灣」,因此在全世界30多本《米其林指南》中,有一本是台北指南,表示我們的飲食觀光具有國際水準,站上了國際舞台。

雖然劉喜臨認為米其林來台「無法直接吸引觀光人潮」,但觀光客來台後,多了一項飲食指南可以參考,這個意義是不一樣的。帶動業者和大眾對餐飲國際化的理解和認知,更是米其林背後的使命之一。

▲▼米其林主題拍攝-大三元酒樓,炒避風塘蟹。(圖/記者湯興漢攝)
▲米其林來台,真正的使命是讓台灣觀光「走上國際」。(圖/記者湯興漢攝。情境示意圖,與本文內容無直接關聯)

政府和業者怎麼繼續運用米其林?
怎麼面對酸民⋯

無論是業者或政府,他認為接下來應該做的是如何把《台北米其林指南》運用到其他城市,協助餐廳往北中南移動,相互串聯,甚至台灣也可以發展屬於自己的評鑑機制,因為每家餐飲都值得有人來傳遞他的優點,或許初期不可能太完善,但凡事總有第一步,就像米其林一開始也不盡然客觀,再漸漸變得可受公評。

不過他一再強調,「米其林只是一個標竿,卻不是唯一的指標。」餐飲業仍要回到初衷,他曾經邀請法國「摘星最多的廚師」來台演講,那位廚師最後放棄了米其林,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對了,已失去了自我。」所做的努力出發點都是為了奪三星,卻不是出於自我內心的熱情、溫度、想法和創意。


▲明福台菜的大甕佛跳牆要價9900元,也招來質疑「為什麼要這麼貴?」(圖/侯升偉提供)

另外台灣的氛圍習慣從「酸」的角度去看事情,劉喜臨也不鼓勵這樣的現象。有些餐廳和飯店在奪星之後,儘管吸引不少慕名而來「嚐鮮」的人潮,卻也被人們用放大鏡檢視,甚至惡意給負評,踐踏了許多廚師和業者的用心。他欣賞「明福台菜」去年摘星後的謙遜和避開光環,把專注力持續放在服務好6桌客人,特別是熟客肯定他們「不只是摘星,而是摘心」,他們其實不需要看熱鬧的人潮來困惑和質疑「為何一盅佛跳牆要賣到9千元?」

不過劉喜臨也建議將來想從事餐飲的學生們重視「說菜」的功夫,或許不是每一位客人都能理解為何料理如此昂貴,願意花錢來「朝聖」或「嚐鮮」的消費者,餐廳應該也要給他們一個「理解自己的機會」。

業者能去思考,是否沒讓客人懂菜?即使人力不足,但可以運用輔助科技,例如放置一個平板在桌邊,告訴消費者菜色背後的資訊,讓有興趣和有意願瞭解的客人,更懂、更理解,就增加一個良好互動的可能性,再透過米其林去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如此一來,不明究理批評的「奧客」或許就能少一個,劉笑說:「你能渡化一個就是一個嘛!」

▲▼台北米其林指南,星級餐廳,食評,旅遊,美食,紅色小冊子。(圖/記者李毓康攝)
▲能否再次摘星登上「紅色小冊子」,讓各家餐廳業主和廚師們忐忑不安。(圖/記者李毓康攝)

面對掉星的心態

如今台北《米其林指南》進入第二屆,無論摘星或掉星,讓不少餐廳主廚和業主事前感到緊張又忐忑,劉喜臨劈頭直說「哪有人永遠考試第一名?」對於今年沒能入選《米其林指南》或掉星的餐廳,他建議以下3個心態面對:

1.哪有人考試永遠第一名?


就像日有陰晴圓缺,沒有得到米其林也不要緊,你不可能每次考試都第一名,有時候「第二名才有進步的動力」。雖然不可能永遠表現最好,但他也說「不建議餐廳過度樂觀、看很開」,可以去思考是否哪些環節沒做好、哪個環節可以改善和進步。

2.「維持不變」是最大盲點,整個世界都在創新

很多餐廳的最大盲點是「維持現狀」,納悶著「我跟以前一樣並沒有改變,為什麼這次卻沒有得星?」劉喜臨說差別正是在於「創新」,創新不光是米其林相當重視的元素之一,其實我們的世界也不斷在進步,因此沒有做出創新和變化,很容易跟不上時代腳步,是餐飲業可以思考的。不光是料理上,而是思考整體有沒有哪個區塊能更進步,明年再試著爭取就好。

3.回到初衷

思考自己有沒有地方能進步提升之後,他依然強調「不必每次都考第一名」,就像他自己也常常跟兒子說,你考最後一名也沒關係呀,只要對社會有貢獻,就像餐廳只要有客人來,讚美你的東西好吃,就是最大肯定。《米其林》只是幫助餐飲業與國際接軌,「但你仍要回到初衷,思考當初為何做菜?為何要經營這家餐廳?目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追逐星星遊戲。


▲劉喜臨舉例「十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的初衷令人欽佩。(圖/東森新聞)

就像有名的「十元便當阿嬤」,她在高雄港賣十元自助餐長達50年,「幫助許多人能吃飽」就是她開店的最大初衷與目的,當阿嬤在96歲過世後,告別式來了近2千人送行,很多都是受她照顧的碼頭工人、辛苦人。「我甚至可以說,她的精神比世界上許多三星餐廳都還高尚!」因此回到你的初衷、思考你的目的,是他鼓勵每家餐廳不能忘記的。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劉喜臨。(圖/劉喜臨提供)

劉喜臨
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曾任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副局長、主任秘書、國際組組長、專門委員、科長,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第四處副處長、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副會長⋯等。

►►更多台北米其林秘辛在這裡

分享給朋友:

推薦行程

讀者迴響

旅遊 熱門新聞

郭董欽點「百年油飯」網稱台北最強

阿里山最新「栩悅號」遊程亮點搶先看

2人同行吃Buffet 第2人只要422元

超舒服開箱!睡空中沙發飛往紐西蘭

躲在修車廠小隔間的隱藏美食!

媽媽姓名中1字免費吃王品帝王蟹

台藝人炫違法與鯨共游照 連船家都是黑名單

金牛座壽星單點菜單享5折優惠

台灣人掀模里西斯違法追鯨共游亂象

水豚岩新玩法!「橘子道具」給民眾拍

熱門行程

享受桃園異國饗宴,感受在地風情,體驗特有文化

桃園異國慶典開跑!展現地方魅力、特色活動及美食一應俱全,讓您沈浸於傳統及歡樂之中

Facebook 上等你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