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聞時靠3點保持健康心態!別把自己想成當事人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圖/女子學提供)

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從前大家習慣立刻打開電視、看新聞,但現在有了網際網路,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一律先打開手機,上滑更新網路上的最新資訊。

「天阿,現在又怎麼了?」、「社會怎麼這麼亂?」好似我們還沒來得及掌握現況,下一則最新報導的頭條又插播進來了。在這樣方便的平台中,雖然訊息得以快速流通,但 24 小時不斷地追蹤報導和眾多錯誤夾雜的消息渲染,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情緒,恐懼、悲傷、無力、憤怒也隨之而來。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圖/女子學提供)

甚至,媒體還成為了教育犯罪的工具!在專訪當天,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吳佳慶就提到,他曾經接觸過一些企圖自殺的病人,特別是年紀較輕或第一次企圖自殺的病人,在會談後才發現「自殺方式是從網路上學的」,鉅細靡遺的媒體報導無疑鼓勵了自殺的發生。

為了獲取點閱率和收視,每起嚴重的社會案件,媒體總無所不用其極地挖掘任何的蛛絲馬跡,搶著獨家和頭條,鉅細靡遺地向大眾交代當事人是「如何死亡」、「何種死法最為慘烈」。此舉的後果,不但造成人心惶惶,還使得模仿案例層出不窮。因為很遺憾地,我們完全無從避免任何人從網路上搜尋到這些消息。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圖/女子學提供)

由於台灣曾經歷過白色恐怖等壓迫時期,因此對於媒體管束和言論自由給予很大的限度,但是其實很多時候,過度的不客觀報導,對於整個社會和案件本身一點也沒有幫助。

因此像是英國等西方國家,都嚴格要求媒體報導的中立性和允許揭露的程度,舉凡任何有可能影響最終判決,或是不利於加害人、被害人的內容,在審判過程中都不應該大肆被報導或揭露於大眾,除非得到官方允許,否則應嚴守媒體自律的要求,以保障事件當事人的隱私還有社會的安寧秩序。

另外除了媒體本身應該要自制外,身為閱聽人的我們也必須要擁有明辨是非的素養,和察覺自我情緒的能力。當發現自己的心情受到媒體事件的影響時,吳佳慶醫師建議可以先試試「停止、轉移、傾訴」這 3 個動作,幫助減緩自己焦躁不安和激動憤怒的情緒。

激動時,「這樣做」平復心情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圖/女子學提供)

1. 停止繼續收看

想要脫離不好受情緒的第一步,自然是要停止再繼續接受這些報導的轟炸刺激,不要把新聞事件當作八點檔戲劇一樣不停地追蹤最新進度!我們不需要將一切知道得這麼詳盡,也不需要不斷地陷進波折的情緒當中。

2. 轉移注意力

第二步是多做些別的事情或是關注其他輕鬆的新聞,其實這個動作和上面提到的有點接近,但卻是相對積極的做法,吳佳慶醫師強調:「不要把自己當作事件的當事人」,先專注自己當前的人生,勝過關心那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別人」的事。

3. 與他人傾訴

第三,很多時候情緒的累積,都是因為沒有適當的出口才會導致爆發,然而事情一旦說出來,往往情緒也就過去了。因此與其憤憤不平,想要動用私刑去給加害人教訓,倒不如與身旁的親友好好聊聊自己的想法,或是思考能以什麼其他的形式,為事件盡一份心力。

▲【時事渲染】我們活在新聞所構成的世界裡:終止媒體審判,吳佳慶醫師:「不要把自己想成是當事人」。(圖/女子學提供)

如同《我們住在焦慮星球》一書中,作者麥特·梅洛提到的觀點:「別為你無能為力的事煩惱。與其擔憂新聞中束手無策的事,不如去做你使得上力的那些事─把某個與你相關的議題推廣給更多人認識,為任何你覺得有熱忱的動機,貢獻最大的力量,同時接受有些事情不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

或許將這篇如何終止媒體渲染對我們「暴力」的文章分享出去,就是你能力範圍所能做的事。

主圖來源:Unsplash@Elijah O’Donnell、@rocknwool、@Bank Phrom、Pinterest、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家暴迷云】面對暴力不是 Fight 就是 Fly!多位專家現身說法,身為親友的你可以這樣做!

【家暴迷云】113 專線其實有幫助!恐懼來襲時,他們一定能幫你:2 張圖看懂家防中心的服務資源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