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孩子要為「誰」的人生負責?

▲父母要孩子負責任,是要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要孩子為父母的人生負責?(圖/視覺中國CFP)

●洪仲清/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心理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臉書粉絲專頁,目前人數已突破30萬。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討論,學習面對情緒,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學習在溝通中傾聽、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以及如何寬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我們談教導孩子負責任,有一個重要觀念需要釐清。這個觀念不清楚,教育的效果就會打折,對孩子的人生也不一定有助益。

父母要孩子負責任,是要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還是要孩子為父母的人生負責?

在傳統上,養兒防老、要孩子完成父母未竟的夢想、要孩子以後賺大錢來讓父母過好生活、要透過孩子的好表現來讓父母得到讚揚、要長女來當眾多弟妹的小媽媽、以孩子的婚配關係來擴大父母的利益…,這些主要是以父母為主體,孩子的存在相對只是配角。在這種邏輯下,孩子所要負的責任,就是完成父母的想像,讓父母能開開心心終老一生。

這種看待孩子的方式其實在過去的社會裡,並不難理解,以前孩子只是父母的財產,一個家庭好多個孩子,孩子還可以買賣。擴大來說,也不只是父母,而是傳統是以家族為主,這是一種集體主義社會的表現方式,家族團體的重要性常大於單一個人。

所以犧牲個人,包括犧牲孩子,來成就家族或家庭權威者意志的作法,在傳統上是理所當然。因為整個社會與政治制度,都以權威者的意志作為依歸,這是傳統教養價值觀的背景脈絡。

回到現代社會,即便社會脫離了權威時代,但傳統價值依然在很多小地方可以看見。譬如說,年輕人因為各方面問題,包括經濟能力不足,而選擇不婚不生,就可能承受長輩要求傳宗接代的壓力。

以前長輩最喜歡的「乖」孩子,通常是要能在各方面完成長輩的期待,還能壓抑自己個人意見,去滿足長輩的孩子。那麼,孩子所要負的許多責任,不是由內在而生,主要是由外在強加於上,不得不遵循的規定而已。

所謂的負責任,基本上要有個人選擇的自由,往內能跟個人的情緒與意志相連結,對個人有意義,能讓一個人覺得有價值、能實現自我。如果是這種自主的負責,這個人相對能勇於承擔,並且在長大後不需要成人的督促,依然能為獨立而不斷自我成長。

我遇過一位媽媽,跟我討論,她為什麼老是要幫孩子收拾殘局。她的說法很值得父母警惕,因為從小到大,孩子的很多重大決定,是由媽媽主導,她知道孩子不快樂,所以很有罪咎感,所以才會處處維護孩子。不過,即便孩子不快樂,她依然相信,只要孩子按照她的想法過人生,總有一天會幸福的。

有些人的想法真的很有趣,在自己的人生當主角還不夠,還要搶著在別人的人生也當主角。常見的結果是,自己的人生也不一定過得好,又給別人很大的困擾。

因此傳統父母常傳達「在我面前,你永遠不夠好!」的否定,也就不奇怪了。孩子不能做自己,要盡可能把自己套進父母已經捏塑好的模具裡。

所以有些孩子難以信賴自己,因為怎麼做都被否定,只好依賴父母的判斷。這種沒有自信的狀態,說不定還會被暗暗地鼓勵,因為「聽大人的話」在以前是多麼頻繁的耳提面命。

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是能多為自己負責?

有朋友猜測,她小時候接受的這種教育方式,跟她長大常莫名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事有關。除了常沒有安全感,好像會覺得沒有得到父母肯定,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人。然後,非常難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價值感低落。也因此,事情不敢多做,因為小時候的經驗就是,多做就可能多錯。

有些父母還會營造一種氣氛,外面到處都是壞人,天底下只有父母可以信賴。所以孩子長大之後,不但沒自信,還不容易信任他人,這就妨礙了一般性的人際關係了—就別說需要更多信賴的親密關係。

有位朋友提到,等到她長到很大之後,才發現她這一輩子遇到過最壞的人,就是動輒打罵她的父母。這種領悟,實在讓人痛苦。

有朋友的家庭相當重男輕女,所以女性常要做很多家事,這些家事都被定義為是女性的責任。可是,這種責任,只會讓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覺得很不公平,很難真心認同父母所定義的責任。

教育的重點,是在培養孩子成為獨立而完整的人,能適應社會、跟人合作,能享受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自在做自己,包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可是,都以父母的需要做出發來教養孩子,代表父母自己不夠成熟,孩子也難好好長大,常常演變成雙輸的局面。所以要孩子為自己負責之前,我多次提醒,父母要能先為自己負責,先建設好自己,這是我寫這系列文章的初衷之一。

熱門推薦》
►養出不負責任的孩子會影響他一生
►為什麼要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任?

►看更多【洪仲清】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