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朱立倫「拼經濟」能為台灣找新出路?

●陳國祥/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農曆年後一開工,「拼政治100分」的台灣一如往常陷入政治口水戰,先是高雄市長韓國瑜質問蔡英文總統「兩岸政策到底想怎麼樣?」蔡英文回嗆「到底有幾個陸委會主委?」行政院長、副院長、陸委會主委跟著重砲回擊韓國瑜。台北市長柯文哲另批「喊台獨又改募兵,台灣搞兩岸全講假的! 」招來國防部痛批。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不落人後,再拋「如果2020年國民黨重返執政,政府有權與對岸談和平協議」。

兩岸議題沸沸揚揚之際,有意參選總統的蔡英文、柯文哲、吳敦義忙著規劃訪問美國東岸或去華府接受美國方面「面試」,唯有朱立倫雲淡風輕,飛到美國矽谷訪問。 他參訪蘋果(APPLE PARK)、臉書(Facebook)、帕蘭泰爾(Palantir Technologies)、輝達(NVIDIA)、Airbnb,也在史丹福大學以「台灣新經濟:創新、人民、政府效能」為題發表公開演講。

朱立倫到美西參訪8天,專注於新創產業發展中心的美西,他沒去政治意味濃厚的美東。他將此行定位為「產業學習之旅」, 他說:「大家關心可能有一天要到華府,或者是到美東去參訪,這可能要等到正式提名之後,如果有這樣的安排,有需要的話才去。」 從行程安排可看出來,朱立倫想要蓄積的選戰能量是「台灣新經濟」。

朱立倫訪美選擇一條寂寞的路,到美西看產業、探索創新之道、找尋新經濟之路,在政治熱到滾燙的台灣政壇,確屬空谷足音。自1996年總統民選以來,歷來的總統參選人無不卯足勁拼政治,媒體也獨鍾於政治議題,選民對於經濟性議題更是冷漠無感。然而,台灣經濟持續低迷的狀態,雖然不像韓國瑜說的那樣,「混了二十年」,但苦於轉型升級緩慢且路徑迷惘,已被韓國等原先的四小龍遠遠拋在後面,還有新興經濟體緊追而來。民主的台灣難道是以經濟的滯後為代價?

拚經濟早就不是話題 如何拚才是考驗

更令人迷惘的是,兩岸發展緊密的經貿關係,究竟是台灣之福還是禍,竟然也成為政治攻防的焦點。回顧2016年朱立倫匆忙上陣,對戰蔡英文總統大選那一戰,當時的蔡英文的夾太陽花學運後併發的狂躁反中力量,並劍指執政8年而經濟不見起色的馬英九政府。當時的馬政府在對岸高度讓利的友好對待下,加強了兩岸經貿合作,然而施政績效卻無法使人民普遍確信「兩岸通,經濟就通」的論述。相反的,國民黨被視為「過度傾中」的兩岸政策,甚至反而引發部分民眾「懼中」的反撲,最終導致朱立倫慘敗。

經過民進黨近三年不得人心的執政,民心似乎又翻轉過來。韓國瑜從庶民經濟建構論述,在九二共識的脈絡中訴諸「貨出、人進、發財」的訴求,引起強烈共鳴,在政治掛帥的民進黨政府塑造的氛圍中,強調「政治0分,經濟100分」全力拚經濟,成功捲起巨浪吞噬把兩岸關係搞僵而壞了經濟的民進黨。韓國瑜靠著全力拚經濟的訴求,狠甩民眾過去認為國民黨傾中的意識形態,但拚經濟早就不是新話題,如何拚才是考驗。朱立倫如能建構亮眼的經濟提振對策,使其成為大選的政見主軸,對於陷在經濟困境中深感無奈的選民,無疑將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朱立倫財經學者出身,有別與其他有意參選者個個政治成精而經濟外行,選民對他的期待和評價自然不同。這正是他可以著力且頗具突圍機會的空間。

相對於民進黨政治壓倒一切,國民黨過去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輝煌政績,又擁有眾多財經人才,加上兩岸政策有利於取得中國大陸的友善配合,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打經濟牌和兩岸牌當然可以創造選戰利基。朱立倫為經濟牌預做準備,絕對是掌握先機的明智規劃,只要在經濟荒漠戮力經之營之,建構精良的系統性解方,必可殺出一條生路。特別是在矽谷的新創與網絡經濟的經驗背景中探索新台灣經濟之路,可以更貼近創新、創業與國際化的思維,同時減少未來遭受過度倚重與依賴中國大陸的政治性攻擊。

構思新經濟之路才是挑戰

朱立倫很清楚,製造業是否有能力創新、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之所繫。目前我們有很多經濟發展的策略,如透過5+2產業創新計畫力促產業轉型升級、透過新南向政策或強化與美、日等國的連結來擴大全球經貿布局等。這些策略或許可以有效強化台灣的產業與經濟體質,但基本的發展思維還是線性延伸,對於有效提高經濟成長與人均所得、拉近與競爭國家之間差距仍有其侷限性。

經過矽谷的「產業學習之旅」,朱立倫應已認識到,發展智慧製造、強調智慧應用並非台灣專利,從先進的美、德、日到開發中的中國大陸,莫不在做類似的努力。過去台灣的產業與出口結構和競爭國家過於類似,又忽略品牌發展,以至於無法游出殘酷的紅海;未來若僅是信賴新技術的發展,恐怕也難以保證可以順利到達藍海彼岸。事實上,這正是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愈來愈慣性處於低檔,無法追上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的原因。

近來台灣持續受到美中貿易摩擦、中國大陸惠台31項政策的衝擊,政府民間備感威脅,正是因我們的經濟鑲嵌在過去全球產業與貿易結構下的困境難以掙脫。因此,朱立倫構思台灣新經濟之路的最大挑戰,在於我們不能再僅能在既有結構下想方設法,而必須改變一分資源投入只有一分收穫的現狀,發展品牌才能提升有限資源的收穫程度。朱立倫唯有在台灣發展品牌的策略與作法上能提出具體可行之道,才能突破既有的產業發展路徑,也才能展現他確有優於其他候選人的韜略為台灣經濟找到新路。

熱門點閱》
►國民黨的「老朽們」,讓位給中壯代吧!

►看更多【陳國祥】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專欄 陳國祥

政大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社董事長、選委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北市政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