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總統、文化部長帶頭買書,救得了出版與創作嗎?

●藍弋丰/專欄作家。

過去國際書展是每年出版界最重要的拚場時刻,在連年出版市場萎縮中,更成為出版界救亡圖存時刻,總統蔡英文也特別應景拍攝買書影片並開出19本書單,並稱文化部長鄭麗君買了75本書,總統以身作則開出書單,讓許多讀者跟買,對書市總是不無小補,但是,據文化部《2018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17年實體出版營業額約187億元,數位出版營業額約3.3億元,相加起來190.3億元的規模,相較之下,總統帶動19本書的銷售,或是文化部長親自買幾十本書,大概只有象徵性的意義。

實體書籍出版市場在2012年就已經掉到只有將近200億元新台幣規模,年年緩緩下滑,而數位出版雖然大幅成長,但市場規模比起實體書籍仍屬可略,2017年雖然稍見反彈,但2018年恐怕是持平或下跌,出版界欲振乏力,從業人員灰心喪志,創作人沒有前途,只能及早轉業,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創作人斷層,該怎麼辦?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說,做了三項努力:擴大創作補助、促進跨界創作、文化國際布局。

「跨界」有什麼願景、保障

其中,文化國際布局的「文化內容策進院」今年才要成立,還沒執行的事就不討論。

至於促進跨界創作,總統的意思是「文學、影視及遊戲作品互相改編」,並舉《花甲男孩》為例子,總統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太理想,因為《花甲男孩》2010年出版,2017年才由台視、八大電視與公視共同監製之《植劇場》改編拍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待7年的時間,醫學生念醫學系都唸完了,作者楊富閔唸文學也念到了博士班。

大部分的作者,要是等待影視改編,早就餓死,更別說台灣的影視生態也並不理想,出版業儘管萎縮但至少還能賺錢,拍電影卻大多數是賠錢,電視劇的狀況也江河日下,這樣的「跨界」,又能提供什麼願景與保障呢?

▲《花甲男孩》作者楊富閔、《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圖/記者林映妤攝)

創作補助比較實在

所以,大概還是創作補助比較實在,總統說擴大補助是人才培育。到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一看,《(2018年)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作業要點》,哎呀,「須為全新文學創作」,這下非文學類書先被排除了,往下看,怪怪,「鼓勵類型小說創作」,文化部補助不是應該獎勵能開創新局的作品嗎?怎麼是要求自陷既有類型,好吧,每個人看法不同。

重點是到底怎樣補助呢?規定「創作期程以一年為原則」、「每案最高補助額度為新臺幣四十二萬元」,並且「內含企劃費、研究費、生活補助費、資料蒐集費、影印費、郵寄費、交通費以及相關材料費等」,嘩,說要培育人才,拿出一年42萬,平均一個月35K,這還是包括「企劃費、研究費、生活補助費、資料蒐集費、影印費、郵寄費、交通費以及相關材料費」,其他雜項先不管,光是企劃、研究、資料收集的工作三合一,只有35K,文化部大概是想告訴我們,這些創作支援的關鍵重要工作真的很不值錢呢!

▲▼文化部補助。(圖/翻攝自文化部網站)

▲文化部青創補助要點。(圖/翻攝自文化部網站)

創作人只會專注在創作...而不會整天想著怎樣拿補助 

為了這個瞧不起人的補助,創作者還要耗費心力,寫企劃書,還有個「對民間團體及個人補助經費運用效益評估表」要填,嗯,就讓我們期待未來可以培育出多少人才。

撇開補助款多寡不提。補助少了,就像上述瞧不起人的可笑,補助多了,則有浪費納稅人血汗錢之嫌,因為從過往的經驗可以清楚知道,不論是補助創作,還是補助創業,極罕有成功的案例,原因也不難理解,不管是創作人還是創業人,要是每天想著怎麼樣能拿到補助,而不是專注在創作和創業上,最後很容易成為專業補助申請家。過去獎金豐厚的各大文學獎項,最後往往也培育出專業文學獎作家,罕見培養出暢銷商業作家的案例。

明日之星怎麼會由公務員來選?

在出版界,一輩子選書的資深編輯,都常常會看走眼,文化部的承辦公務員,又何德何能能夠擔任這個挑選誰是明日之星應該要補助,誰是江郎才盡應該要回絕的任務?如果承辦人沒有這種慧眼,那麼就是純粹在浪擲國家納稅人的血汗錢,文化部應該立即停辦這個補助,如果承辦人竟然有這種超凡入聖的慧眼,那文化部也應該立刻停辦補助,請該員離職到出版社擔任編輯,對出版業發展的貢獻更大。

出版界不乏資金,過去數十年,各大出版社在出版黃金時代都已經賺到滿手現金,即使如今陷在蕭條陰影中,多半也還有獲利,出版界也不乏具有理想性的偉大出版人,例如,這次受到總統書單嘉惠最多的讀書共和國,其老闆郭先生,曾表示希望能編撰一系列的普及世界史讀物,為此,願意負擔作者的生活與一切創作所需費用,並派出編輯支援,直到巨著完成,這條件可是遠比文化部好多了,文化部小家子氣的只補助1年,1年能寫出什麼曠世巨作?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創辦人暨社長郭重興先生(左),曾獲頒第41屆金鼎特別貢獻獎。(資料照/文化部提供)

市場就交給市場 

文化部努力想出三個政策,出發點也是好的,是盡力想幫忙出版市場,但是,過去的經驗,政府想搞市場,永遠只會越幫越忙,文化部不是國發會、經濟部,要文化部來做產業發展與市場分析?用膝蓋想就知道是很滑稽的事,但是政府卻老是要文化部來幫助發展電影產業、發展電視產業,發展音樂產業,提振出版業,樂此不疲。

產業發展需要的是全盤規劃,什麼產業就丟給哪個部會管的這種無腦作法,毋寧是一種官僚推卸責任的行為,早就證明只會整慘自己,許多跨部會的問題也會在這個分類過程中無限誕生,例如,一方面發現創作者起步時期往往有經濟困難,所以忙著張羅補助,一方面健保卻要對稿費課2%補充保費,對大作家來說不算什麼,新人差那2%可能就剛好入不敷出,自己扯自己後腿。這還只是其中一個最不重要的小例子,其他更大問題可說罄竹難書。

市場還是交給市場吧!不要老是提出一些逼迫官員去外行領導內行的政策,鄭麗君部長有可能很懂得如何將小說版權授權改編拍攝為電影,或是文化部的事務官有可能很懂?想也知道,那不可能是他們的專業。政府有政府該做的事。

編輯被「cost down」 出版品質降...害得是全體市場

政府要處理的是只有政府能做的事,也就是市場自己無法或難以矯正的事。一樣由小事舉例:近年來,台灣出版書籍的基本編校水準越來越差,以往很罕見的印刷錯誤,現在越來越常見,甚至不乏錯字連篇與「超譯」的書籍,當一個讀者買到一家不良出版社出版的品質不佳的書,他往後買書的慾望就下降,賺錢的是編校「扣死當」的那家出版社,受害的卻是全體出版市場,這種負面外部效應,不是市場可以自行矯正的,於是我們發現每家出版社都越來越「扣死當」,編輯一個月被要求趕出更多本書,出版書籍的品質越來越下降。

這就是政府該介入的時候了,文化部與其搞什麼國際佈局、跨界,設計補助,還不如從最根本的小事做起,建立一組校對、翻譯、基本錯誤的抽查小組,抽查市面上的出版書籍,揪出品質不佳者,重建讀者對書籍的信心,既同時是提升文化的水準,也才是文化本業。而不是明明是文化部卻要求它搞國際外貿,又怎麼可能搞的好呢?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總成,終究文化產業的發達與否,還是在於經濟是否景氣,國民的生活條件是否改善。每天血汗工作,兼兩個差才能貼補家用,回到家已經十點,倒頭就睡,若是人民過著這樣的生活,要他看書?看電影?看電視劇?文化部長再優秀,這是文化部本身能解決的問題嗎?

其他部會的其他領域其實也是相同,一切環環相扣,聰明的你,知道這點之後,那麼,請問:每天在這個部會釋出幾個政策,到那個部會又釋出幾個政策,會有用嗎?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說:國家的方向只有一個,希望總統多看了19本書以後,能趕緊領悟到執簡馭繁,從基本做起,讓整個政府能有一致的方向,不再是各搞各的,各部會各喊幾個政策的無頭蒼蠅。

熱門點閱》
►從網路小說為何無法拯救出版業,談網路聲量與民調的落差

►看更多【藍弋丰】專欄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

台大醫學系畢業,從事翻譯、圖文創作、業餘歷史研究,以及產業研究,主要關注生醫、能源,以及內容產業。現任台灣民眾黨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