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曝2019「全球10大健康威脅」...這6件台灣正在發生!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寫。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中國大陸哈爾濱空汙。(圖/路透)
▲空汙問題為全球關注議題,根據WH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大約700萬人死因與空汙有關。(示意圖/路透)

圖、文/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長年負責溝通各國防疫資訊,也提供各國一個共同討論各種醫療政策與合作的平台。世界衛生組織在上個月(2019年1月)公布了今年最應關注的10個全球健康威脅,並呼籲各國醫療衛生夥伴共同關注,並一同對抗這10項全球性的威脅。

雖然台灣在外交打壓下,目前仍不是WHO的會員國,甚至在2019的世界衛生大會WHA能不能獲邀參加都還不知道,但是作為一個醫療先進國家,同時也是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我們都應該關注這些議題。在經貿、交通往來越來越密切的地球村中,環境問題或是疾病疫情都可能影響到在台灣的我們,沒有人可以真的置身事外。

接下來,我們會把這10大健康威脅分成「台灣篇」與「世界篇」兩個系列。讓大家用台灣在地的觀點,以及世界更宏觀的視角,一起了解這些每個人都該知道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被WHO認為是健康威脅,而且「已經發生在台灣」的問題。

空氣汙染與氣候變遷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之前台中市長就任時發放的谷關空氣瓶,還有網紅們推薦的行動式空氣清淨機都在社群中引爆話題,雖然這些東西對空氣污然沒有什麼實際效益,但會爆紅,也顯示大家真的非常在意空氣汙染會引發的健康問題。

空氣污染中,近年來被討論地火熱,也最難以處理的大概就是PM2.5了。PM2.5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呼吸系統,也因為這些懸浮微粒非常小,可以隨著血液影響到全身,可能促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以及提高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

空氣汙染的受害者當然不只台灣,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這個問題。比如說從中國隨著大陸冷氣團帶出到周邊國家的空汙粒子,或者是印尼的霾害…等,都讓人頭疼。WHO估計,全世界大概有9成的人呼吸的是被汙染的空氣,而且全世界每年有大約700萬人的死因是跟空氣汙染有關,其中更有大約90%的死者是中、低收入的國家的國民,例如南亞、東南亞、非洲、地中海東部,以及歐洲和美洲的中低收入國家[1]。

這些國家空汙的來源,最大宗的是室外空氣污染,而且大多都是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例如火力發電廢氣、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農業廢氣等。而燃燒化石燃料除了造成空氣污染之外,也會使氣候變遷繼續惡化。WHO預估氣候變遷的影響到了2030到2050年間,每年會有額外的25萬人,因為營養不良、瘧疾或熱衰竭而死亡[2]。

空汙問題除了室外空氣污染,室內的部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例如家裡使用品質不佳的廚具或燃料煮飯,以及沒有使用抽油煙機,產生的油煙也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又或者台灣家庭常有的拜拜點香、點蠟燭,也都會產生許多的懸浮微粒,對身體健康有負面的影響。

空汙對於健康到底有哪些影響?該如何自我防護?歡迎參考我們之前的圖文:關於PM2.5 你必知的3大面向,進一步了解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

非傳染性疾病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非傳染性疾病指的大多是一些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有不少人會直接稱它們為:「文明病」,因為這些疾病大多是因為現代人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或者是長期環境的不良因素導致的。

這些慢性病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吸菸、缺乏運動、不當飲酒、不健康的飲食與空氣汙染。衛福部公布的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就有8項是跟這些危險因子有關的慢性疾病[3],可見得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力有多大。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WHO統計發現全球約70%的死亡(也就是大約4100萬人)是因為慢性病造成的,其中更有1500萬人屬於「過早死亡」(死於30~69歲),難怪WHO會把非傳染性疾病視為一個大威脅。

不過,非傳染性疾病影響最多的,並不是像台灣這樣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反而非傳染性疾病致死最常發生在中、低收入的國家。根據WHO的統計結果發現,1500萬「過早死亡」有超過85%是發生在中、低收入的國家,因此持續跟各國政府合作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和改變習慣,就是WHO很重要的目標了。

吸菸、不當飲酒、不健康飲食和空汙的影響,大概都很常聽到,比較特別的是,WHO在文章中特別指出,2019年要開始大力推動減少運動不足的計畫,2018年WHO的統計指出全世界大約有25% 的人運動不足[4],目標是要在 2030 年以前讓比例降至10%,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以WHO的建議運動量標準來看(每週運動未達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竟然有高達76%的台灣人運動量不足[5],遠高於世界平均值,我們真的該好好花點時間去運動了呀!

想了解如何可以吃得更健康,可以參考我們之前寫的2018 最新的每日飲食指南,或是可以看看不同飲食方法,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的優缺點和適合使用的對象。之後我們也會再持續分享一些正確運動的觀念給大家喔!

不願施打疫苗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這個冬天台灣出現了幾起流感疫苗瑕疵的事件,讓社會大眾對於施打流感疫苗的意願偏低,不過這些事件其實都是在醫護人員謹慎檢查下被發現,而且立刻通報。這反倒證明了台灣的醫護人員和整個通報系統是謹慎、完整的,在台灣要打到有問題的疫苗,機率應該是很低的。

一般來說,大家不願施打疫苗的原因主要有3類:

1.過度自信不會得病
2.不容易取得疫苗
3.對疫苗安全性信心不足

以台灣流感疫苗來講,比較大的問題是第3個因素。面對這些可以透過打疫苗,減低被傳染的機率或症狀的疾病,不施打疫苗,其實是讓自己和家人暴露在較高的流感風險之下。

舉個實際的統計結果可能比較有感,衛福部疾管署2015到2016的統計資料指出,當年流感合併嚴重併發症的患者中,超過9成的患者沒有接種當年度疫苗[6],所以對醫療專家來說,不願意透過打疫苗來預防可以被預防的傳染性疾病,其實是防疫工作上極為頭痛的問題。

延伸閱讀:流感疫苗有效嗎?副作用有哪些?常見問題整理一篇搞懂!

世界各國其實都有這樣的狀況,不少國家的人有疫苗卻不願意打。近年來國際間有「反疫苗運動」的興起,雖然相關的當事人因為造假已經被吊銷醫師執照,但相關的錯誤觀念仍然不持續宣傳,也導致一些可以用疫苗預防的疾病重新開始大流行。舉例來說,「麻疹」重新開始流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近幾年全球麻疹病例增加了三成,甚至一些本來麻疹已經幾乎絕跡的國家,疫情又再度捲土重來[2]。

所以建議大家出國旅遊的時候,還是要記得了解一下其他國家有可能正在流行的傳染病,可以到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查詢國際重要疫情資訊,看看預計要去的地區是否有任何疫情警示。如果有需要施打疫苗,或是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國有疑問的話,建議到各縣市有旅遊醫學門診的醫院諮詢。

登革熱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台灣每年夏天都會出現不少登革熱的疫情,大家的印象常常會以為只有南部地區,比較容易有登革熱的疫情出現,但是2018整年的統計結果顯示,登革熱疫情有往北部延伸的趨勢。2018年本土豋革熱病例最多的是台中市113人,新北市44人,比高雄12人還要多[7]。以近幾年極端氣候常常出現的情況,各地夏天更容易出現暴雨,積水不容易消退的情形,所以不只是南部的朋友要注意登革熱,住在北部地區的朋友也應該要開始注意登革熱的相關資訊了。

但WHO為什麼會特別注意登革熱呢?因為全世界大約40%的人口是生活在有登革熱風險的地區,每年有大約3億9千萬人感染登革熱,而嚴重登革熱症狀的患者死亡率甚至達到20%,真的是不容小覷!台灣人會覺得沒這麼嚴重,其實是因為我們的醫療水準與資源其實在世界名列前茅,所以相關嚴重死傷的人數不多,但不代表相關疫情不值得重視喔。

最近幾年的氣候變化,使得一些熱帶地區的雨季變長,讓登革熱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更容易生長。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兩國的雨季,最近幾年越來越長,使得南亞地區登革熱的風險越來越高,2018年孟加拉登革熱致死人數已經達到近20年來最高,甚至疫情已經散播到不以往不曾有登革熱的尼泊爾去了。

想了解登革熱的防治資訊,可以到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網站,詳細了解登革熱的症狀與防治方法。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來源: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抗藥性問題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抗生素在二十世紀初期被發現,到二戰期間開始廣泛使用以後,大幅降低人類受到細菌感染致死的比例,可以說是防疫史上劃世代的發現。但抗生素卻在最近幾十年間漸漸失效。

近年來抗生素濫用的狀況,加速篩選出了某些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病原體,久而久之這些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病原體,在族群中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就會導致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發揮不了作用的情形。

WHO指出,肺炎、肺結核、淋病雙球菌、沙門氏菌…等,這些原本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很可能會因為細菌抗藥性的問題,變得難以治療。抗藥性甚至會影響到手術的安全性,不能輕忽。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許多全民健保常用的抗生素,例如盤尼西林、紅黴菌和健他黴素,這幾種抗生素的抗藥性特別嚴重[8]。一部分的原因是,民眾常常會把抗生素當作消炎藥來使用,但其實很多時候民眾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沒什麼效果,太常使用反而會導致其他細菌產生抗藥性[8]。

所以請提醒身邊的朋友不要自行購買抗生素,也不要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抗生素是藥品,請把診斷與治療的專業,交由合格的醫師來判斷吧!如果濫用的情況太嚴重,將來能用的抗生素就會越來越少,甚至是產生超級細菌,到時候醫師要治療感染性疾病可就越來越困難了。

HIV病毒與愛滋病

WHO曝2019「台灣6大健康威脅」!(圖/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授權提供)

「20世紀黑死病」是很多人聽到愛滋病腦中第一個浮現印象,很多人也常常搞不太清楚HIV感染和愛滋病的差異。事實上,我們一般常說的愛滋病患,精確地說應該是HIV感染者,而被HIV病毒感染,並不會馬上出現症狀,愛滋病則是HIV病毒的症狀開始出現後,產生的疾病名稱。

以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有一些方式可以用來對抗HIV病毒,比方說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可以在感染之後,降低愛滋病發病的機率。目前的醫療技術,也可以在暴露於高風險行為之前,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來降低被感染的風險。這些相關醫療技術,在台灣都有。

為什麼WHO認為HIV是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每年全世界仍然有將近100萬人因為愛滋病而死亡,從HIV首次發現開始,全球已經累計超過7000萬人HIV帶原者,以及大約3500萬人因此而死亡。

WHO幾年前開始推行的2020年90-90-90計畫,就是希望可以在2020年達到90%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90%知道病況者服用藥物、90%服用藥物者的病毒量成功抑制,透過階梯式的防治,能夠有效降低HIV病毒感染與愛滋病的發病。而台灣的在這個部分的狀況,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估計,2018分別達成84%、88%及94%,距離最終目標已經很接近了[9]。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如果以全球公衛的角度來說,說是「台灣之光」也不誇張。在此我們也要向所有台灣的公衛及防疫人員致上敬意!

但好還要更好,如果我們想繼續提高這個比例,我們就必須改變整個社會對於感染者的負面眼光。某些關於HIV帶原者的污名,使得容易被貼上是「HIV高危險族群」的朋友們,心理上仍有不少負擔,因此降低了他們去接受HIV的篩檢或是治療的意願,這會是整個社會需要一起努力的目標。

WHO提出的2019年10大健康威脅,我們今天總共聊了6個,下一篇我們將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剩下的4個全球健康威脅,一起來看看地球上的其他地區,到底還面臨著什麼樣的難題吧!

本文經授權轉自:MedPartner【2019年全球健康的10大威脅有哪些?快看看WHO怎麼說!(台灣篇)
更多文章影片→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FacebookYoutube

作者介紹: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