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守信/誰說看電視對小孩不好?

▲人生啟蒙的年代。(圖/達志/示意圖)

●主述/簡守信、撰文/蔡明憲、廖翊君。

說起醫師這個行業,非常有社會名望,因此人們往往會聯想,醫者的出身背景,多半本身就已經是貴族世家,或者政商關係良好。

然而,如果真要說簡守信出身某個「世家」,比較貼近的倒不是醫師世家,而是「鐵路世家」;因為,他的父親跟阿公都在鐵路局服務,是勤勤懇懇的基層公務員。

簡守信也算是農家子弟的後代,老家最早在臺北雙溪,之後遷往瑞芳,再遷到臺北市;日後回首童年,他相信,環境對一個人的終身職涯,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當年不是阿公一心想要朝大都會發展,也許後來簡守信就會在鄉下務農之家成長;在那樣的背景下,他或許將以另一種方式來為社會服務。

這樣的省思,也讓他日後行醫時,念茲在茲的除了如何醫治好病人外,也極重視病患背後的環境因素;他相信,不同的環境背景,對一個人的日後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醫師的一句話、一個鼓舞,可能讓一個病人燃起鬥志,也可能透過術後追蹤,導正了原本可能偏移到負面的思緒,轉為正向思考及不同的生命抉擇。

就以簡守信自己來說,影響他日後行醫的,除了家庭背景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因素,就是媒體的力量。

我可以算是生於公務員家族,原生家庭中並沒有習醫的因子。真要說個啟蒙,倒是家族中是有一位大我十幾歲的叔叔當醫師,至今也仍在醫界服務;因為他,讓我對醫師生涯有初步的接觸。但若說真正影響我立志要當醫師的關鍵,其實是我透過電視得到的感動。

從小我就是個求知慾很旺盛的孩子;至今,親友們若回憶起當年,提到小時候我的模樣,毫無例外地,絕對會有一個畫面,就是手邊老是拿著一本書,無時無刻都可以坐下來靜靜閱讀。

除了看書,另一個吸收資訊的來源就是電視。在那個電視節目只有老三臺的年代,卻已經有來自歐美、製作精良的影集,其中有兩部影集──〈杏林春暖〉以及〈實習醫師〉,在我成長歲月的心中栽下種子,最終導引我踏上通往醫界的道路。

所以說,別小看電視及各種媒體的力量;形塑未來社會發展模樣的種子,往往就在觀賞各種影像節目的時候種下。

好的節目真的可以感動人心!所以,直到今天,簡守信就算再忙碌,也都不忘抽空欣賞好的電影、好的影集。聽他討論個案或者向其請益各種事情,他除了能透過很高的文學造詣,引經據典地說明外,也常用電影情節或對白做例子;以大眾娛樂的內容作為輔助,有時可以讓聽者更容易了解深奧的智慧。

當年的影集帶給簡守信怎樣的影響呢?他自己回顧:

當年看過的〈杏林春暖〉,許多劇情到現在我仍未忘記;也許無法記得細節,但影片傳達的信念卻影響至今。

記憶裡的老醫師,我已忘記是不是神乎其技;卻記得他展現的人文關懷,以及用另一種視野看待病人的用心。例如,有一個小朋友生病了,一般醫師只是依照孩童症狀,讓他吃藥打針就好;但這個老醫師,卻因覺得事情不單純,便去探訪這孩子的家庭,也才發現孩子生病的真正原因。原來,生病或受傷都只是「結果」,要找到導致生病及受傷的背後因子,才能真正解決病灶。

還有另一幕令我心有所感的劇情:一個年輕醫師無意間發現,他的老師執刀時似乎有些異樣,仔細觀察並詢問了解後,才知道老師生病了。是的,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啊!只是,在醫療場域裡,人們往往明顯區隔了醫病關係,忘了醫師本身也需要被關懷,有狀況時也需要被照顧。

這些印象,不只引領簡守信日後決定報考醫學院,並且早在他接觸正規醫師培訓前,內心裡就打下觀念的基石。這些內心層面的教育,不一定能在學院裡習得。他一直很感恩,能夠在尚未投入忙碌的醫學院歲月前,就已建立起良好的醫者信念。

當然,對於日後行醫,帶給他最直接影響的,是醫學院裡的師長風範,以及嚴謹扎實的臨床訓練;兩相比較,他覺得前者影響更大。

熱門推薦》
►補充B群,提神抗疲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出版社授權,轉載自《大愛醫生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