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元法幣兌換一元金圓券 超級通膨讓國民政府垮臺

▲錢,新台幣,百元鈔,千元鈔,五百元鈔。示意圖。(圖/記者林冠瑜攝)

▲早年國民政府為了解決通貨膨脹,發行過多種貨幣,最後則是以「新臺幣」取代「臺幣」。示意圖。(圖/記者林冠瑜攝)

圖、文/大是文化提供

西元1948年8月19日,國共內戰已經走到後期。為了解決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國民政府發行一種新型貨幣──金圓券,來取代已經貶值的法幣。按照規定,金圓券的發行總額為20億元,並且有儲備用的黃金作為後盾,每一兩黃金兌換200元金圓券、每一兩白銀兌換3元、一枚銀幣兌換2元、一美元兌換4元。由於法幣已經嚴重貶值,政府要求民間用300萬元法幣兌換一元金圓券。

然而,政府受迫於嚴重的財政缺口,三個月後就取消限額發行,印鈔機「嗡嗡」開動、一刻也沒停。到了西元1949年一月,發行超過200億元,三月即達到2,000億元;到五月,竟然發行68兆,超過限額的3.4萬倍。鈔票發行過量引起的巨大恐慌,又讓紙幣加速貶值,一石大米的價格漲到數億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超級通膨是國民政府垮臺的重要因素。然而,這卻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大通膨。從古至今,中國最不缺乏的就是紙幣泡沫化。西元1949年之後,中國也曾發生過大通膨。從西元1949年到1950年三月,全國一共出現4次通貨膨脹,糧食、金銀、面紗、工業原材料等價格輪番上漲,原因是財政收支不平衡。根據統計,當時的收入相當於糧食303億斤,而支出卻達567億斤,赤字達到264億斤。

政府為了平衡收支,將大批紙幣拋向市場。自西元1948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到1949年年底,一年內通貨增加160倍,至1950年二月更增加到270倍。結果物價橫飛,人們紛紛囤積糧食、爆炒金銀。中央政府決定打擊投機取巧之人,禁止私藏銀圓。

到了西元1955年,第二套人民幣取代第一套人民幣,規定第二套的一元,兌換第一套的一萬元。雖然這次通膨沒有國民政府發行時猛烈,但在幾年內貶值1萬倍,也可以稱之為一次大型通膨。而在臺灣史上,也出現過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局必須發行另一種貨幣「新臺幣」,來取代「臺幣」,用一元新臺幣兌換4萬臺幣。

《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圖/大是文化提供)

★本圖、文經大是文化授權,摘自《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一書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