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霰、霧淞、霜怎分? 氣象局:都是冰!只是形成過程不同

▲▼滑雪,下雪,極地,冬天,羽絨衣,保暖。(圖/翻攝自pixabay)

▲冰雪世界中,你分得清雪、霰、霧淞、霜嗎?(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丘秝榕/綜合報導

每到冬季高山上時常轉為「冰雪世界」,但這片美麗的銀白景緻,到底是雪、冰霰、霧淞還是霜呢?中央氣象局指出,其實,雪、霰、霜與霧淞都是一種固態水,也就是冰,只因為「形成過程」不同,才會出現不同名稱。

▲▼不同溫度與飽和度之下的冰晶形態。(圖/中央氣象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溫度與飽和度之下的冰晶形態。(圖/中央氣象局)

什麼是霧淞(hard rime)?

「霧淞」的形成是由於過冷的水點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粒聚積物,就稱之為霧淞。霧淞較霜的密度為大且較硬,主要由分散之冰粒構成,密度約每立方公分0.2至0.3克。

雖看起來與霜的形狀相同,但形成過程不同。兩者的差別在於霜為水氣遇到冷表面凝華而成,霧淞則是過冷水滴碰到可作為凝固的表面而結冰,因此只要達到此一形成要件後,霧淞便可在任何時間結晶出現。

▲▼斯洛維尼亞山區的霧淞。(圖/中央氣象局)

▲斯洛維尼亞山區的霧淞。(圖/中央氣象局)

什麼是霰(snow pellets)?

「霰」則是過冷的水附著在降落的冰晶、冰珠或破裂的雪片上形成,多為球粒狀或近圓錐狀,直徑約2至5mm,因為是急速凍結,粒子裏頭還有很多的空氣,結構比較鬆散。

降落時因空氣阻力較小,像自由落體般速度較快,霰一般在下雪之前或與雪同時落下,當天空中出現白色固體降落速度不同,就是雪和霰同時落下的現象。

▲▼各種形狀的霰。(圖/中央氣象局)

▲各種形狀的霰。(圖/中央氣象局)

什麼是雪(snowflake)?

常說的「雪」是白色或半透明冰晶構成之降水,基本形態為六角板狀、六角樹枝狀、六角柱狀、針狀等,常凝聚為雪花飄落地面。在氣象觀測上,雪的強度按其特性分為「微雪」、「小雪」、「中雪」、「大雪」。

「微雪」無論時間長短,其飄落之雪片不足以使暴露之表面全部遮蓋或全濕者。「小雪」能見度到達或超過一公里以上者。「中雪」能見度小於一公里而大於0.5公里者。「大雪」能見度不足0.5公里者。 雪亦按一定時間內之雪量加以分類,與雨之分類標準相同。

▲▼樹幹與葉片上的霜(左)與汽車擋風玻璃的霜(右)。(圖/中央氣象局)

▲樹幹與葉片上的霜(左)與汽車擋風玻璃的霜(右)。(圖/中央氣象局)

什麼是霜(frost)?

霜為固態水之一,可以呈片狀、樹枝狀等。通常在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之時,地表岩石或植物葉面上所出現的結冰現象。形成過程與露相同,均是含有水氣的空氣塊遇到低溫表面所產生的凝華現象。若接觸到的表面溫度高於零度、低於露點,則水氣便凝結成水,出現「露珠」;若低於零度也低於霜點,則水氣將凝華成冰,形成「霜」。

▲▼從空氣塊至降水的發生過程。(圖/中央氣象局)

▲從空氣塊至降水的發生過程。(圖/中央氣象局)

天空中落下的東西有固體及液體兩種狀態,固體狀態包括雪、雹、霰、霜、水晶雲及冰霧等,液體狀態有雨、露、雲及霧等。氣體狀態者如肉眼所不能見之水氣。

不過這些水氣成雲致雨可為人類帶來甘霖,但也能造成重大災害。而台灣農作物也容易因這些天氣現象受損,出現寒害,各縣市政府也都會提醒農林漁養殖業提早進行預防工作,避免出現過多的農損。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