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的10年挑戰】李沃牆/台灣人愛買保單當理財 會有風險嗎?

 

 ▲台灣人大多喜歡購買儲蓄功能的相關保單。(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一份保險,就多一份保障,確實有其道理。尤有進者,台灣人特別偏愛買保險,保險滲透度世界第一,但這下可要當心了;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18年1月到11月本國壽險公司因台幣兌美元匯率貶值3.36%,造成匯兌淨損失達2,008億元(台幣,以下同);其中,兌換利益為3,189億元、避險損失4,941億元及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淨變動負256億元;預估至12月,累積匯損將超過2,2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身居龍頭的國泰人壽去年12月虧損達45.48億元、富邦人壽虧損更高達55.58億元;總計國壽、富邦、新光、台壽保以及中國人壽等5大壽險公司單月虧損金額150億元。此訊息經媒體披露後,不少民眾憂心,台灣保險公司會不會倒?我的保單怎麼辦?保險金還拿得回來?

「保險滲透度」世界冠軍 造就另類「台灣之光」

截至去(2018)年底,台灣共有23家本土及5家國外的人壽保險公司,人身保險業務員將近20萬人。而要瞭解台灣人受買保險的程度可由表1的三個指標來觀察;第一個是「平均每人年度保費支出」,專業用語稱為「保險密度」;2008年為83,294元,之後逐年成長,在2017年已達14.5萬元。換算下來,10年間成長逾7成4;保險總收入於2017年已增長至3.42兆,真是驚人啊!第二個指標稱為「保險滲透度」,代表年度保費收入對GDP(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由2008年的14.59%成長至2017年的19.54%(意謂當年度的GDP將近17.5兆),高於世界平均值3.3%,全球第一。第三個指標則是「投保率」,指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有效契約件數對人口數的比例。2017年的投保率為246.04%,即代表平均每人將近有2.5張的保單。台灣人為何如此偏愛保險?除了提供保障及節稅考量外,主要是銀行存款利率太低,投資股票期貨等金融商品的風險太高.造成大量資金湧向「有儲蓄功能的保險」,民眾習慣將保險當理財,也造就另類「台灣之光」。

▲(圖/作者李沃牆整理提供,資料來源:保發中心。)

你繳的保費到底跑去那裡?

應該有不少民眾狐疑,每年交給人壽保險公司的錢到底跑去那裡?壽險公司每年收取保費後,扣除保險理賠、保單到期支付,還有人事及營業等相關費用外;截至2018年底,尚累積23.739兆元可運用資金。這麼龐大的資金主要用於現金存款(1.62%)、投資國內有價證券(18.52%)、投資及購買不動產(5.19%)、壽險貸款及放款(5.76%)、海外投資則高達16.27兆,占比68.67%為最重;這比率相當於保戶繳的100元的保費中,有68元被拿去海外投資,這比例也是全球第一。為何保險公司偏愛海外投資?其主要原因,除了國內有許多的法規限制外,應是沒有好的投資標的。簡單來說,就是國內的低利率及投資市場低報酬率無法滿足保險業資金需求,只好往外跑,但風險也因應而生。

海外投資避險成本高 低利率為一大隱憂

投資必然有風險,尤其是當前的金融環境詭譎多變,國際間各國利率及匯率難以捉摸;因而,利差及匯差成了海外投資最大風險來源。那麼,難道保險公司沒有避險?當然有避險;但避險就會產生不小的避險成本。舉例來說,保險公司要投資美國公債或美股,就必須將收到台幣保費換成美元,這中間就衍生出手續費及匯差成本。另投資過程中,若美元貶值,則以美元計價的商品部位價值也會產生匯差損失;反之,若美元升值,把美元換回台幣,也有匯率風險。然而,以外幣計價的部位高,保險公司就必須進行外匯避險,通常台幣對美元的匯率避險成本大約在1至2%左右;當台美利差的擴大時,避險成本就可能增加至3%左右。

再者,若保險公司支付給客戶的利率是2%,而避險成本是3%;意謂保險公司的投資報酬率至少要5%以上的才能損益兩平。顯然,這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除了海外投資風險外,國內利率自2,000年以來持續走低,美國聯準會(Fed)於2015年底至今共升息9次,台灣央行卻將利率連9凍;低利率導致壽險公司之前銷售的長年期高利率保單的利差損不斷擴大,也埋下一大隱憂。

保險公司也會倒 投保宜審慎衡酌

銀行會倒(除非大到不能倒),保險公司是私人企業,也是營利機構,若經營不善,當然也會倒。台灣第一家破產的壽險公司是國光人壽,於1970年倒閉;2009年金融海嘯後,金管會陸續接管了國華、國寶、幸福及朝陽等四家問題壽險公司,後續處理也相當冗長及棘手,政府共賠了1,188.68億元,也讓保險安定基金大失血,至今所剩無幾。眾所週知,民眾將錢存在有參加中央存款保險公司的銀行,每人可獲300萬元的最高保障額度。那麼,保險公司如何預防風險,提供保障?主要有三個管道,第一,保險公司會提撥「責任準備金」,做為準備履行保險公司允許的保險責任金。

例如,責任準備金利率若為2%,代表壽險公司收100元保費,要提存98元在負債面,另外2元才是壽險公司可當費用或獲利部分。第二,保險公司也會找「再保公司」投保,避免重大事故時,無法承擔重大風險。第三,國內還有「保險安定基金」,係由產壽險公司共同提撥費用成立。當保險公司發生狀況而導致風險過高必須由主管機關懲處或接管時,即可啟動該基金。但要注意的是,上述三大保障並非萬無一失,若壽險公司推出的保單利率高於責任準備金利率,即可能有保費收取不足的問題及風險;再保公司理賠也有一定額度,而保險安定基金針對問題保險公司的理賠並非100%全額理賠。有鑑於此,筆者建議,民眾購買保險應視需要為之,以保險為主、投資儲蓄為輔。此外,壽險公司雖全年度尚有獲利,但淨值卻是不斷下降,經營風險不斷升高。對此,政府亦應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及適當的法規鬆綁,讓保險公司龐大的資金能夠降低海外投資,根留台灣。

熱門點閱》
►只為美墨高牆!美政府停擺「史上最久」

►看更多【李沃牆】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

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