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之前,先學會「三心二意」!


▲該如何創造成功人生?(圖/達志示意圖)

●HIT Yang/隱身於台灣代工廠的軟體部門、一個向來文科分數比工科好的理工人。有個本事是看書速度有多快、買書速度一定更快。堅信在科技躍進、資訊爆炸、而心靈成長牛步的現在與未來,人更需要的是「溫度」。從心開始吧。

幸福快樂、成功、達成願望、打造一個憧憬的人生,是每個人在心裡的企望。為了這些目的,一昧地埋頭苦幹已經不再是顯學,人們總是談論著、探索著,並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方法與工具,諸如子彈筆記法、刻意練習、GTD (Get Thing Done)、精實創業、敏捷開發等等,每個方法都有其獨特之處以及實際的效果。

然而,暢銷書大賣、各種名詞一時聲名大噪,成功者卻依然付之闕如….

WHY?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實要利的不是那些方法,而是最基本的心性。心性的問題沒解決,什麼方法都難以見效。

人生道路上、生活周遭,甚至自己身上,經常可見一個立志要做些什麼事的人,除去外力因素之外,最後都是失敗在惰性或者其他的自我設限因素。深究其背後更深一層的原因,或多或少都與「逃避」、「急躁」、「自大」、「自私」與「執著」這五個人性常見的弱點交纏在一起。

逃避

生為萬物之靈,有些人類以為自己是高貴的。其實人是生來磨練的,不像其他動物沒有複雜的心智思維、短短一生頂多就是伸頭一刀,生而為人的一生過程來得苦痛的多。困難的事情、麻煩的事務、討厭的事物,在我們打拼的過程中,永遠都沒有缺勤紀錄。

走不出舒適圈的人,遇到這些困擾,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就把最初的雄心壯志磨滅殆盡,然後選擇逃避、躲回自己的舒適圈 — 那個日後將因自己的逃避而變得脆弱不堪的稻草屋舒適圈,大野狼一吹就倒!

對外逃避,其實多半源自於對內的逃避。無法接受內心真正的自我本性,誤解人性的某些缺點並非人性常態、而認為那只是屬於自己的污點時,選擇掩耳矇眼、乃至包裝粉飾,日子久了連自己都以為謊言是真的、忘了水平面下的真我,真心認為自己是完美的,而錯過了修正進化的機會,才是人生不斷重複失敗場景的原因。

急躁

想必大家都有過一種玩連續性反應遊戲的經驗,例如打地鼠。一開始還能穩穩地接招,遊戲節奏隨著時間進行逐漸快、就越不能出錯,一旦一個失誤或者晃神出現,就是滾雪球般的混亂。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在一個煩心的問題還沒解決時,眼前又插進另一件事情,然後又是下一件、兩件,手上處理前一件事,腦袋已經跳來跳去想著其他的事情。

腦袋能夠多工運作,算是人類的優勢,然而身懷此本領,連帶有副作用。在一堆待辦事項面前,越是不能冷靜下來處理、就越是失了章法,然後就淹沒在一發不可收拾的土石流中。

自大

有自信是好事,但適度的自信之外需要懂得自省,要能夠省思檢討、進化修正。如果放任自信過度膨脹,無法接受任何自身以外的想法,失控的自信就變成了自大。

戰國時期魏國的龐涓、三國蜀漢失街亭的馬謖、隋朝隋煬帝楊廣、清朝八國聯軍的慈禧、二戰德國的希特勒,歷史的洪流中,處處看得到自大取得滅亡的殷鑑。相反地,能夠虛心納諫、克制過度自信的唐太宗李世民,才能成就貞觀之治。

自私

人類是群體社會,要比力氣、要比腳程,比人類強的動物比比皆是,但人類有獨特的共同意向與聰慧的大腦,可以為了同一個目的一起努力,歷史發展以來,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互助合作,縱使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人類的智慧也是共同的智慧體,不是單靠一名英雄就可以做到。

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闡述的只是人的一部分天性,並非是個行事準則,被無限上綱的結果,非但是無法照顧同一陣線的戰友,甚至危害他人,而在一個群體合作的社會,一旦其他個體遭到危害,唇亡齒寒的結果,也是自己遭到波及。

執著

佛教經典《金剛經》強調的「無所住」,其實就是要去掉我們心中的「我執」。佛說去掉我執就能如金剛不壞,可見執著的危害之深。

一個心理上的點過不去,就是「執著」。既然是佛教幾千年來努力的目標,代表它是身而為人必然的缺點之一。在某些情況下,該放不放、該收不收,完全失去彈性導致因小失大,更甚者為了一念偏執,行偏了道路,執著給人帶來的影響往往最大、也最不容易察覺。

這五種人性特點,字面上看來都略為負面,其實若是用在適當的地方,是能夠產生助益的。不過,他們都是兩面刃,很容易操作不當、傷人也傷己。

那麼要如何防範以上五種人性特點造成負面的影響呢?對應五種弱點,有「三心二意」共五種對應方式。

真心 V.S. 逃避

無視於自己的弱點、缺點,為了內心深處自卑感的作祟,選擇掩蓋、美化一切,甚至連自己都陷入了自己設計的騙局當中,將永遠淪於無間而回不了頭。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真心」來處理這種情形。
近代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奈米技術之父的理查.費曼說:「首要的原則是:你不能欺騙自己,因為自己是最好騙的。」

這裡指的不是真誠對待別人的心,而是真實面對自己的心。所謂「真心」,並非要大聲囔囔著:「嘿~大家來看~我有什麼缺點、哪裡做得很爛、麻煩大家來笑我~」

真心是掀起自己的面具、掀起自己的蓋頭來,自己跟自己對話,心知肚明、不轉過頭地,好好承認自己的劣根性。畢竟,沒有問題、哪來的問題要解決?而若我們真心「接受」那是個「問題」,才會有、也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必要與後續。

靜心 V.S. 急躁

投擲一顆石頭到正在下大雨的湖面上,石頭激起的漣漪幾乎無法被辨識;但平靜無風的湖面上,就連小小昆蟲輕輕一點,都能帶起勾住目光的波動。唯有冷靜下來的心海,才能瞥見事情的破口,否則縱使破綻再大,目光只是慌亂、無法聚焦辨認出眼前的道路。

而事情找上我們時,我們往往急著想要解決、改變,或者把自己沉浸在當下的負面情緒中,忽略了靜下來讓思緒有空間運轉的重要步驟,憑藉著無空間發揮的狂亂思緒,自然讓能發揮的實力大打折扣。

霹靂布袋戲曾有一個以下對話橋段,點出了大家容易忽略的靜心的重要:

陰陽師:「你心情欠佳?」

步懷真:「青陽子死了。」

陰陽師:「真是意外的噩耗,三昧,奉茶。暫緩心情。」

步懷真:「一杯茶緩得了心情,換不了結果。」

陰陽師:「要先緩了心情,才能換了結果。」

陰陽師、步懷真、青陽子、三昧,皆是角色名。

虛心 V.S. 自大

富蘭克林說:「第一等蠢事,是自以為英明睿智;第二等蠢事,是宣稱如此;第三等蠢事,是對所有勸告都鄙視。」在《知識的假象》一書中也有提到,我們必須先學會放下一些傲慢,接受自己有很多事都不懂的事實,才能看到自我知識的界限,並對外頭的世界產生好奇。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有比我們年輕力壯者、比我們聰慧機敏者、比我們洞燭機先者,能體會這個事實,廣納雅言,在自己的能力之內虛心檢討,才能避免失控的自信所引起的失速撞毀。

在虛心的幫助下,讓自己像個飽滿低頭的稻穗,我們才能在高速奔馳不撞毀的情況下又能夠擴展到新世界,不斷延伸、提昇自己的境界與能力,增加成功的機率。

好意 V.S. 自私

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在都是倚靠人類社會互助的結果;農民生產糧食、工人製造物品,彼此以金錢互相交換彼此的成果;強如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被流傳為發明電燈的愛迪生,他們的成績也都是奠基於在他們之前或當世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才有如此成績斐然的英雄人物出現。

試著想像,這世上沒有其他人的協助,我們是否還能安然地生存下去?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是否在照顧自己的同時,能多分一點點關切在他人身上?而若每個人都能如此做、同時又感恩於他人的關切,正向的循環就能隨之啟動,我們更能受到其他個體的協助,而達到自己的幸福與成功。

有一說,人類獨特聰慧的大腦是為了社交而演化而來。大腦與人性趨向於群體、社交、互助以及取得認同,如此正可證明:「利他,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利己。」

不在意 V.S. 執著

電影臥虎藏龍中有一句對白:「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換個角度看,把手握緊,不一定能求得永久。把手鬆開,也可能一無所有。但,議論於握緊還是鬆開、糾結於得到還是沒有,就是執著了,所有煩惱皆來自於這個「執著」,都還沒有決定握緊或者放開、都還不知道能得到抑或失去,已經是滿心困擾以至於身心俱疲了,這時還能談什麼成功?

莊子的《齊物論》說:「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金剛經》也說:「無住於相。」

佛道說得太玄?再白話一點,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讓我們生氣的,並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怎麼看這件事。」

先哲們不是叫我們不能有情緒,而是要懂得,情緒只是過客,不要留住,不要在意。

以上的三心二意雖然有用,但講得再多,做不到依舊只是口號而已。在實行的過程中,五種人性以及惰性也會自然地就浮上檯面來阻擾。我們可以參考《活著》系列養成習慣戽斗、蹺蹺板與吉他中提到的專注呼吸與正念,來幫助我們順利進入三心二意的世界:

1/每天做專注正念呼吸,並把正念的台詞用筆抄寫一遍(手寫會比打字或者嘴巴複誦更有印象與洗腦效力)

2/利用例如月曆上畫圈數量的成就感,並搭配階段性獎勵作為正面驅力

3/利用在朋友間公開宣告並邀請審視的方式作為背後推力

4/打造時常提醒自己或警告自己的環境(例如標語、手機桌布、定時跳出的提醒訊息)

5/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做,有正面動力也有同儕壓力

6/重複以上直到習慣養成

至於三心二意有沒有機會發揮過頭或者走偏,進而帶來副作用?很遺憾,答案是肯定的。

不過若我們越能運用這五種心意,在交互加成制衡的效果下,就越不會有極端的發展出現。

綜合來說,想辦法交替使用正面驅力、負面驅力或者同儕壓力等各種推力,引誘兼逼迫,讓自己每天持之以恆地審視並做到三心與二意,等到習慣養成即可達到大腦催眠/改造的效果,滴水可以穿石、星火可以燎原,幸福的雪球才能繼續滾下去、越滾越大顆~

或者,你要選擇「逃避」、放棄「真心」,對於「缺乏三心二意」的境況視而不見?

熱門推薦》
►同婚立法須符合748號釋憲要求
►大法官會議改制 新舊釋憲門檻差在哪?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MEDIUM,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