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腦科學:孩子大腦會被體罰「打壞」!

恐龍,恐龍法官,小孩,小孩生氣(圖/視覺中國CFP)

▲筆者將在文中說明,管教方式會怎麼影響小孩的大腦發育?打罵教育又如何殘害孩童的大腦?(圖/視覺中國CFP)

●留佩萱/美國心理證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是一位腦神經科學家,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教授。在他的眾多著作中,有兩本給家長看的教養書,「The Whole-Brain Child」以及「No-Drama Discipline」(兩本書目前都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利用腦科學角度,告訴家長不同方式的管教,對孩子大腦發育、情緒調節所造成的影響。它們都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是美國家長們喜愛的教養書。本文以這兩本書為基礎,說明到底管教方式會怎麼影響小孩的大腦發育?打罵教育又如何殘害孩童的大腦?

是教小孩?還是懲罰小孩?

大部分的人管教,是教小孩?還是懲罰小孩?「管教」和「懲罰」聯想在一起,認為管教就是懲罰孩子錯誤的行為。處罰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在台灣,有人認同打罵教育,也有人主張要「適度的體罰」;在美國,雖然沒有教養書主張使用體罰,但有部分的學校老師以及家長使用「隔離法」,像是在孩子大吵大鬧時要孩子到房間裡隔離幾分鐘(註一),某個意義上,這仍是懲罰

管教跟懲罰不一樣

英文的管教「disciplin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disciplina」而來,意思是指「教導、學習、指導」。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是家長的管教機會。比如,教育孩子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平撫自己的情緒、並且用合適的方式表達自我而不傷害他人…等,都是家長在管教的過程中,可以一次次幫助孩子培養的技能。

家長先問自己...

教育才是管教的目的。當孩子犯錯、不聽話、哭鬧時,家長會冒出許多情緒,生氣、焦慮、挫折感、失去耐心…,這都是很能被理解的。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任何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長被情緒掌控,而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機會,那麼管教的目的就不見了。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小孩的問題行為,才能提供不一樣的管教方式。Siegel醫生在書中提到,家長在管教孩童前,應該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做?

2/我想要教給孩子什麼?

3/如何教孩子是最好的方式?

這三個問題很簡單卻也很重要。當家長被情緒掌控時,會覺得小孩做出這些行為「是故意的」但如果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去理解小孩的行為,就比較能看到孩童行為背後想要傳遞的訊息。當家長理解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就比較知道這次管教要「教給孩子」什麼。

譬如孩子打人是因為他很生氣,那麼管教的目的就應該是教孩子如何處理生氣情緒,以及用合適的方式表達。知道了管教的目的後,家長下一個要想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我們都體驗過,當有負面情緒:覺得生氣委屈、不公平、不被理解時,並不是個好的學習時機。管教孩子時也是一樣,如果使用打罵、恐嚇、威脅、吼叫,這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從「自己的行為」轉換到「因家長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像是害怕、覺得委屈…等等。當孩子被負面情緒掌控,家長就喪失了教育的機會

小孩「講不聽」?大腦科學怎麼看?

近年來腦神經科學的進展,讓人們越來越理解,大腦各部位的功用以及與情緒的連結(註二)。過往科學家認為,人一旦成年,大腦就定型了,但近期來腦神經科學家發現了「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人類的大腦,會根據你的經驗一直不斷的在改變,尤其在幼兒與青少年時間,大腦更會經過大幅度的變動。

孩童時期的大腦可塑性很高,每天不同的經驗都會影響大腦的變化;於是,家長的管教方式就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Siegel醫生在書中利用在施工中的房子來解釋孩童的大腦,一如附圖,大腦就像是有上下兩層樓的房子,下層的腦由「腦幹」與「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所組成。「腦幹」掌管了呼吸、心跳、血壓等等人類生存的必須機制,「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與杏仁核,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下層的腦又稱為「爬蟲類大腦」(reptilian brain),這一部分的腦從出生就發展完全,用來維持生存、保護自我、逃開或反擊敵人,不經過思考!在嬰幼兒中,尤其可以看到由「爬蟲類大腦」來掌控的行為,像是覺得受到威脅就咬人、生氣就拿東西丟人。畢竟在嬰幼兒階段,只有下層的腦發育完全。

▲(圖/留佩萱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圖/ 原出處:Dan Siegel著作 The Whole-Brain Child,中文註解:留佩萱,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上層的腦由各種大腦皮質組成,掌控決策、思考、調節情緒、發展同理心、道德判斷等功能,這些也都是家長希望孩童能夠發展的技能。上層的腦,在人類出生後,才慢慢開始發展,並且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完全。科學家認為,大腦前額葉,要到25歲才發展成熟。正因為孩子的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樓上還在慢慢地蓋,所以孩童在做決策時比較沒有辦法想清楚、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思想非黑即白…等等。

打罵教育下的大腦...

如果大腦的神經可塑性告訴我們,大腦會依照每個人的經驗而改變,而孩童的腦又像是施工中的房子,那麼家長,就要特別注意管教的方式,對孩童的腦造成的影響。我們要給孩子的大腦什麼經驗?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哭鬧、情緒無法控制等行為時,是因為他被下層腦掌控了。這時,家長要幫助孩子活化上層腦,他才能開始想事情、調節情緒、並且理解自己的行為。

如果這時候家長的管教方式是打罵、威脅、恐嚇...或任何讓孩子感受到威脅、恐懼、痛苦的方式,孩子的下層腦/爬蟲類腦就會被活化,就會進入反射性的攻擊或逃開模式(fight or flight),一如爬蟲類動物感受到威脅,這是人受到威脅時的本能反應,引起更劇烈以及立即的情緒和行為。如此,下層腦掌控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能夠思考與調節情緒的上層腦就沒有機會被活化。

好的管教:幫孩子辨認情緒

當孩子的下層腦被活化而出現激烈情緒行為時,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上層的腦開始活化與運作,這樣孩子才能開始調節情緒、開始思考。

Siegel醫生在書中提到一個實驗,讓受試者辨認照片中的負面情緒,發現受試者在辨識出情緒後,位於下層腦的杏仁核活化程度就降低了。這是因為,當人們在辨認情緒時,位於上層腦的腹內側額葉開始接管情緒理解,並且讓上層腦開始調節情緒。讓小孩辨認及察覺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活化上層腦並且平撫下層腦,Siegel醫生在書中,稱這個方法為「重述而平撫」(Name it to tame it)。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語言發展未完全,他們因此無法用辭彙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時候家長就要展現同理心、幫助孩子辨識他們的情緒,像是對孩子說:「他打你,你一定覺得很生氣。」當小孩感受到被理解、並且察覺自己的情緒後,上層腦才能開始發揮功用,開始能夠思考,孩子也才能真正受到教育。

大腦是可塑的,會因為經驗而改變,越常使用的神經連結就會越強壯。所以,如果希望小孩成為一位能夠思考以及自我調節情緒的人,家長就要常常幫助孩子活用上層腦,而不是用打罵恐嚇等方式不斷激化小孩的下層腦,這樣小孩永遠學不會思考與自我調節情緒。

(註一:Siegel醫生認為,隔離法也會對孩童造成很多負面影響。請參見:http://goo.gl/U9cx5u)

(註二:家長可以藉由G2C網站學習更多大腦構造與功能:http://goo.gl/VBgpmp)

熱門文章》
►台灣每天近157對夫妻離婚 分開後...小孩的需求「擺第一」
►選邊站!爸媽離婚後你要跟誰? 當孩子成為角力的棋子,傷痛「代代相傳」
►大選後課題:練習接受「不確定感」

►2018大選揭曉/點我看【全系列觀點文章】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