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環時:實驗突破科學應有的倫理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圖/CFP)

▲賀建奎。(圖/CFP,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26日聲稱,創造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環球時報》刊登社評表示,許多科學家陸續譴責賀建奎的實驗,或者表達保留意見,理由大致分成三項,首先是基因修改使兩個孩子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其次是修改過的基因將融入人類的基因池,最後是實驗突破了科學應有的倫理。

社評指出,全球範圍的科學家在短時間內做出近乎一致的反應「當然不是偶然的」,在基因學領域「每一個行為都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類社會的風險」,不應將小團體的利益置於全人類的安全利益之上,「這個倫理我們所有人都看得懂,而賀建奎的行為顯然有悖這一倫理。」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大陸誕生。

▲▼染色體,DNA,基因,細胞。(圖/CFP)

社評強調,如同反對實驗的科學家們所言,賀建奎修改的是兩個正常胚胎的基因,那兩個孩子在出生前並沒有面臨必然得上愛滋病的風險,實驗不是為了挽救這兩個孩子生命而採取的最後手段,而是為了個人的科學成就,「他沒有首先在科學家共同認可的平台上探討自己的實驗,而是直接向大眾媒體發佈消息,我們有理由認為他更看重出名,追求轟動效應。」

社評指稱,賀建奎實驗經過的所謂倫理審查敷衍潦草,與實際對應的倫理風險極不相稱,顯然不是經過醫院和胎兒父母同意就能作為倫理過關依據,賀建奎對自己究竟在做什麼「似乎缺乏基本的概念」,甚至還以世界第一的豪邁之情對大眾媒體宣布,很像是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有可能闖了禍,「我們的問題是,一位大學副教授對科學倫理應該是這樣認知的嗎?這樣的科學家是個別的,還是有很多呢?我們對科學研究的倫理控制是在真的發揮作用,還是形同虛設呢?」

社評直言,絕大部分的基因相關研究都受到嚴格的倫理制約,但少數人如果想沽名釣譽並且敢於冒險,也就更容易給小聰明找到用武之地,「中國要加強科學研究的立法,也要通過賀建奎事件開展一次深入的大討論,讓所有科研領域經歷一次倫理道德的洗禮。」社評還說,122名中國科學家26日迅速聯名對賀建奎的行為表達反對,這種現象令人感到欣慰,「我們願意相信他們更代表了中國科學家集體倫理意識的水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