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10大噪音源成隱性失聰殺手 勞動部教雇主這樣做讓聽力不受損

2018年08月21日 06:20

▲▼外籍勞工,新住民,沖床,機械工廠。(圖/記者姜國輝攝)

▲研究指出,台灣國內噪音場所的就業勞工約有10萬到14萬人,且噪音特殊健康檢查占總特殊健康檢查件數的45%到53%。(示意圖/記者姜國輝攝,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記者紀佳妘/台北報導

噪音向來是許多工廠員工的聽力殺手,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金屬製造業噪音現況調查與改善評估」研究可概分為10大項目,發現高噪音作業場所應用勞安所建立的現場噪音量測與評估改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5至15分貝音量,藉此教導雇主降低工作噪音的干擾,保護勞工的聽力不受損。

根據噪音特殊健康檢查資料庫進行歷年特殊健康檢查比例分析,國內噪音作業場所就業勞工約10萬至14萬人,而噪音特殊健康檢查占總特殊健康檢查件數約45至53%,且近幾年全國職業傷病診治網絡職業疾病通報件數資料顯示,職業性聽力損失約占整體的60%。

勞安所於2012年的調查結果卻顯示,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員普遍對於「噪音工程改善技術」的信心程度較差,滿分10分的話,僅拿到3.97分。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職業衛生研究組長陳志勇表示,事業單位對於工程改善的技術、材料與方法不熟悉,無法在改善成效與改善成本間進行判斷與選擇,故降低執行工程改善的意願。

▲▼勞動部。(圖/記者紀佳妘攝)

▲勞動部。(圖/記者紀佳妘攝)

陳志勇進一步指出,勞安所於近幾年針對傳統3K製造產業等作業環境,進行職場噪音現況調查,建立一套以工程改善為目的之現場噪音量測與評估模式,事業單位可依其需求,參考勞安所之研究成果挑選不同成本之改善方法。

以2017年研究成果為例,若是廠房內噪音源主要為機具加工噪音及噴槍噴氣噪音,經由評估後,可有4種不同的改善方案,包括移除廠房上方的抽風機、使用低噪音噴頭、將加工機具漏音處填實、針對機具設置防音措施、使用大量吸音材料等,挑選適合自己的改善方案。

陳志勇也說,近幾年研究主要將噪音源分為10大類,如震動音、噴槍、馬達、摩擦噪音、衝擊性噪音、爆炸燃燒、渦流噪音、放電噪音、高週波銲接音和擾流噪音。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