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西子灣神秘坑道!蔣介石五星級豪華地下指揮所首曝光

2018年05月29日 14:05

記者宋德威/高雄報導

【西子灣】,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的一個風景區,位在柴山西南方山麓下,與旗津島相望,以夕陽及天然珊瑚礁石聞名的海灣。清潮時期,西子灣也被稱洋路灣或斜灣,而閩南語的諧音引申下,斜仔灣逐漸被稱為西子灣。傍晚時分的夕照,是為台灣天然名景之一。

▲。(圖/記者宋德威攝)

▲深藏地底數十年,蔣介石高雄西子灣神秘戰時地下指揮所,首度曝光。(圖/記者宋德威攝)

▲。(圖/記者宋德威攝)

▲▼指揮所隧道配備了具有防原子輻射功能的三道金屬大門,門板厚度均超過10厘米。(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圖/記者宋德威攝)

著名的西子灣蔣介石行館位於中山大學海邊,曾是日本人1935年建造的日式兩層樓建物,現為高雄市定古蹟。距離行館東北方約250公尺處,有一總統專用的戰時指揮所,位在翠亨道的山坡內側,外型像是機槍堡,內部實為蔣介石的戰時指揮所。據了解該戰時指揮所是1958年八二三砲戰之前所建造,而在國軍部隊撤防,至今少人探訪;透過主管機關申請探勘程序完成,跟著《ETtoday新聞雲》的獨家直擊,一同深入地底揭開神秘戰時指揮所的史料傳說。

▲。(圖/記者宋德威攝)

▲中山大學蔣介石神秘戰時地下指揮所,內部通道約150公尺長,環境通風良好。(圖/記者宋德威攝)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表示,高雄市西子灣,在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後,成為總統蔣介石在台灣南部地區的首要行館。依據2013年師永剛所著《蔣介石後傳》記載說:「1958年,金門823砲戰以後,蔣介石每日在西子灣行館辦公10小時以上,前後長達一個月。為便於指揮,軍方在鄰近行館處,設置了【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並設有碉堡式警衛室。指揮中心裝有專用通訊設備,辦公室地板與牆壁皆為木質,指揮所內部石壁外還加裝有一層金屬皮,通道僅可容兩人側身而過」。

▲。(圖/記者宋德威攝)

▲第三道門內有個噴頭,應該是進入防原子輻射指揮所時,為沖洗輻射物所用。因此研判西子灣行館地下指揮所應興建於1958年,民國47年左右。(圖/記者宋德威攝)

郭吉清表示,八二三砲戰之後,國防部另在高雄澄清湖新建行館,命名「澂清樓」,也建了地下戰時指揮所(現為海洋珍奇園水族館)。依蔣介石的侍從官回憶,蔣中正在1966年之前,每年南下高雄,參加陸軍官校校慶時,仍住在高雄西子灣行館。後西子灣於1980年設立中山大學,拆去原先警衛的營房,因此隱藏在山坡內的戰時指揮所逐被遺忘。

▲。(圖/記者宋德威攝)

▲戰時地下指揮所,主要辦公廳。(圖/記者宋德威攝)

文史工作者廖德宗表示,2017年9月間協助市府都市發展局發現登山街60巷上方的壽山水源地,後因尋找湧泉山溝在西子灣的出海口,重新發現中山大學山溝旁的蔣中正的地下指揮所。經過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遺址探勘小組初步勘查,該「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的內部由三條隧道組成,深入在山壁內約40公尺,隧道中間有一間辦公室,為戰時指揮所或防空室,上方仍有吊燈,下方鋪設木板。

▲。(圖/記者宋德威攝)

▲▼「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內部有蓄水池、單人衛浴設備、及污水管線等,並有多個儲藏室,內部空間保存良好,牆面也掛著當年建造時所設的說明牌,以毛筆字說明電信設施、防輻射門的使用方式,並說明內部有總統專用的通訊設施。(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圖/記者宋德威攝)

▲。(圖/記者宋德威攝)

廖德宗指出,整個「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約呈T字形,東西坑道長約100公尺,南坑道長約50公尺,總統專用指揮室位於坑道中心,南坑道入口設有防原子輻射功能的三道金屬大門。東哨洞口與南哨洞口均建有圓形機槍堡,碉堡式警衛室。坑道內壁皆加裝有一層銅片,據說是用以阻隔外面的電磁波。因為是總統專用指揮所,坑道內設備齊全,設有專用通風管、排水道、儲水池,浴室、衛生設備等,專用指揮室牆壁與地板皆鋪設高級木板,垂掛玻璃宮燈,與50年代其他軍事坑道相比,可謂【五星級豪華坑道】。

▲。(圖/記者宋德威攝)

▲▼「通訊設備」牌寫著:分自動電話、軍用電話,自動電話3229設於侍衛室,經撥機送入防空室副機,為總統專用,侍衛人員除接轉外,盡量避免使用,以防噪雜。雖然這座地下指揮所離行館有250公尺,但這塊「通訊設備」的說明牌,足以印證指揮所曾是先總統蔣公專用。(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圖/記者宋德威攝)

▲。(圖/記者宋德威攝)

此「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經過訪查,隧道內部寬度可由兩人擦身通過,隧道兩側有設凹入的警衛哨,內部通道約150公尺,三個洞口均設防核子輻射門,可防止毒氣及核子輻射,尤其南洞口內側特設有淋浴噴頭。

▲。(圖/記者宋德威攝)

▲厚重的防爆門旁的交誼口。(圖/記者宋德威攝)

三個洞口的入口附近,可找到大型通風的機房,配置美軍工兵署規格的發電機及空氣過濾器,將空氣送至隧道上方的通風管。比較特殊是,在隧道的圓形通道包覆著類似金屬銅材質的薄片,其用途尚未解讀。

▲。(圖/記者宋德威攝)

▲三個出口均為碉堡式的機槍堡,機槍堡外側還有駐守官兵的碉堡式警衛室。(圖/記者宋德威攝)

▲。(圖/記者宋德威攝)

▲現場為一座防原子輻射功能的地下指揮所,指揮所坑道牆壁全包覆著金屬皮,讓探訪者嘆為觀止。(圖/記者宋德威攝)

▲▼三個洞口的入口附近,均可找到大型通風的機房,配置美軍陸軍工兵署規格的發電機及空氣過濾器,將空氣送至隧道上方的通風管。比較特殊是,在隧道的圓形通道包覆著類似金屬銅材質的薄片,其用途尚未解讀。指揮所的外側設有碉堡式警衛室,而三個隧道出入口上方設有機槍堡。從隧道內部還留有美國工兵署發電機的線索,史蹟探勘小組勘查推測該戰時指揮所的建造年代,為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才建造,作為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的地下指揮所,可能是美軍的工兵協助設計及監造。(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三個洞口的入口附近,均可找到大型通風的機房,配置美軍陸軍工兵署規格的發電機及空氣過濾器,將空氣送至隧道上方的通風管。比較特殊是,在隧道的圓形通道包覆著類似金屬銅材質的薄片,其用途尚未解讀。從隧道內部還留有美國工兵署發電機的線索,史蹟探勘小組勘查推測該戰時指揮所的建造年代,為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才建造,作為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的地下指揮所,可能是美軍的工兵協助設計及監造。(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三個洞口的入口附近,均可找到大型通風的機房,配置美軍陸軍工兵署規格的發電機及空氣過濾器,將空氣送至隧道上方的通風管。比較特殊是,在隧道的圓形通道包覆著類似金屬銅材質的薄片,其用途尚未解讀。指揮所的外側設有碉堡式警衛室,而三個隧道出入口上方設有機槍堡。從隧道內部還留有美國工兵署發電機的線索,史蹟探勘小組勘查推測該戰時指揮所的建造年代,為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才建造,作為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的地下指揮所,可能是美軍的工兵協助設計及監造。(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三個洞口的入口附近,均可找到大型通風的機房,配置美軍陸軍工兵署規格的發電機及空氣過濾器,將空氣送至隧道上方的通風管。比較特殊是,在隧道的圓形通道包覆著類似金屬銅材質的薄片,其用途尚未解讀。指揮所的外側設有碉堡式警衛室,而三個隧道出入口上方設有機槍堡。從隧道內部還留有美國工兵署發電機的線索,史蹟探勘小組勘查推測該戰時指揮所的建造年代,為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才建造,作為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的地下指揮所,可能是美軍的工兵協助設計及監造。(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傳言,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現址下方有隧道通往沙灘及山區,但此「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經過訪勘,並未發現有通往西子灣蔣介石行館的隧道。

▲。(圖/記者宋德威攝)

▲▼期待未來「蔣介石地下臨時戰情指揮中心遺址」與地方合作活化再利用,盼能創造新景點及史料故事,對南台灣在地觀光有所助益。(圖/記者宋德威攝,下同)

▲。(圖/記者宋德威攝)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