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發改委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習近平、川普、川習會、佛羅里達州棕櫚灘(Palm Beach)的海湖莊園。(圖/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質疑,中國不應該再被視為「發展中國家」。(圖/路透社)

記者翁聖惠/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質疑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竟被世界貿易組織(WTO)視為「發展中國家」看待,批評世貿對美國不公。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則撰文坦承,中國經濟實力雖然躍上新台階,但人均水準仍低於世界水平,更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發展不均問題仍亟需解決。

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在13日發布《如何看待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文內指出,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但人均水準仍低於世界水平,更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文內說明,雖然中國在經濟、創新、科技等方面都有所進展,但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還有城鄉發展不平衡、市場及社會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亟待解決。

▲▼廣州車站             。(圖/CFP)

▲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未達發達國家的水準 。(圖/CFP,下同)

《如何看待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內外都有人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產生了誤判,認為我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了。國際上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繼前些年鼓吹「棒殺論」、「崩潰論」無果後,近年來又宣揚「捧殺論」、「責任論」,把中國與一些發達大國相提並論。對此,我們務必要有清醒客觀的認識。從人均水準、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等方面考察,我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一、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但人均水準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更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準

衡量一個國家的真實發展水準,既要看其經濟總量的大小,更要看其人均水準的高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年均增長9.5%的舉世矚目成就,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25兆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在總量上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連續多年超過30%。但用人均水準考察,我國發展中國家特徵沒有根本改變。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16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8123美元,為世界平均水準(10190美元)的80%左右,僅為美國(57638美元)的1/7,居世界第68位。從投資水準看,目前我國基礎設施人均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從消費水準來看,2016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為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準(5913美元)的1/2,僅為美國(36405美元)的7%。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從消費率看,中國居民的消費率也遠低於發達國家。2015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 37.1%,美國為 68.1%。從消費結構看,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係數為29.3%,仍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準,說明我國百姓還需要用較大比重的支出來滿足吃飯穿衣等基本需要,而用於文化消費、衛生保健消費和休閒旅遊消費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比發達國家低得多。

勞工,女工,作業員,工廠,勞保年改,低薪(圖/視覺中國CFP)

▲中國的就業結構仍需優化升級。

二、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但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仍需優化升級

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般在2%左右,第二產業一般在23%左右,且以高端製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 75%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總體上呈現一二產占比下降,三產占比上升的格局,2017年我國三次產業占比為7.9:40.5:51.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一產業占比仍較高,製造業大而不強,整體上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中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服務業占比偏低,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占比更低。這樣的產業結構反映了我國產業競爭力仍不強,技術含量仍較低,創新能力仍不足,也反映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於相對不利地位。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在創新、設計和品牌上佔優勢的格局尚未改變。與此相應,儘管我國的就業結構不斷優化,一產就業比重明顯下降,三產就業比重明顯上升,但2016年我國一二三產就業人口占比分別為27.7:28.8:43.5,就業結構水準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差距。

三、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但科技創新整體上仍處於跟跑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在基礎和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創新成果,一些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但整體上我國科技創新仍處於跟跑的地位和階段。企業開發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乏依然是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障礙。80%左右的關鍵技術、多數高端裝備以及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依賴進口,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在國際上知名的自主品牌屈指可數。由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雖已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我國工業增加值率由2006年最高值29.7%持續下降到2016年的21.5%,而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均長期高於40%。儘管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湧現,新舊產業融合不斷加快,但整體規模和貢獻還相對有限,創新驅動增長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AI,人工智慧,機器人,工廠,工作,自動化。(圖/視覺中國)

▲中國近年來積極發展創新科技。

四、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但發展不平衡問題還比較突出

相對而言,發達國家內部的發展較為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距較小。而中國仍處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的階段,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較大,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徵: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2016年東部地區人均GDP分別是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1.77、1.85、1.62倍,省際之間人均GDP差距最高達4倍以上。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2017年我國城市化率為 58.52%,仍然遠低於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2017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7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2.2倍。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2016年我國的基尼係數為0.465,如果考慮到財產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四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平衡。看病難、擇校難、養老難等問題,仍然是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 五是經濟與生態發展不平衡。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和生態產品的需要日益增長,與生態環境總體不佳的矛盾仍很突出。

五、我國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明顯增強,但發展不充分問題仍亟待解決

相對而言,發達國家更加注重市場統一和公平競爭,注重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注重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市場競爭不充分。市場准入還存在不必要不公平限制,行政性壟斷、所有制歧視時有發生,一些「僵屍企業」退出困難,地方保護問題依然存在。二是效率發揮不充分。投資效率逐年降低,當前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9元投資,投資效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三是有效供給不充分。供給能力跟不上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步伐,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服務化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四是制度建設不充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約束,監管體系、產品品質、食品安全、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缺口還很明顯,有利於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制度環境還未全面形成。

▼文章指出,中國的供給能力跟不上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步伐。

▲▼大陸「十一黃金周」廈門鼓浪嶼遊客爆滿 超出承載量。(圖/cfp)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路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