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暴怎麼辦?3步驟扭轉劣勢 行不通還能傷害鑑定

▲▼情侶吵架,夫妻打架,打巴掌,家暴示意圖(圖/翻攝自免費圖庫pakutaso)

文/玲瓏姐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過七次暴力後才會產生離婚的念頭。而在中國,受害人平均遭受三十五次家暴後才會選擇報警。她們之所以能如此隱忍,主要有以下原因:為孩子著想、自己經濟不獨立、愛面子、擔心被外人嘲笑、被施暴者恐嚇等。另外,許多施暴者在事後會表現出深深的悔意,也讓受害人天真地認為對方會為了自己而克制。

其實在與心愛的他墜入愛河時,大部分女孩是無從察覺對方是否有暴力傾向或「挫折—攻擊型人格」的,尤其是在交往初期對方經過刻意偽裝,你更是無法辨別。那麼,當發現對方有家暴行為的時候,你到底該怎麼做呢?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第一,緩解你的急躁。

一般情況下,經常進行家庭暴力的男人,通常有一個不怎麼美好的童年,在一個缺乏關愛的家庭裡長大。他的性格很鮮明,比如欺軟怕硬,或者吃軟不吃硬等。面對這樣的人,你不要去硬碰硬,既然選擇跟他在一起,就用溫和的方式去達成有效溝通。否則,吵起架來,你在他面前真的毫無優勢。

如果耐心溝通依然激不起對方任何的心靈波瀾,你就要考慮從這段錯誤的感情中抽身,以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第二,不要忽視第一次。

在對方有第一次家暴行為發生時,一定要把事情「鬧」得很大,要將這件事定義為你們之間的「刑事案件」,他需要為自己的衝動和不尊重付出代價。不管誰錯在先,但動手實在是觸碰了你的底線和原則,你要做的是讓這件事持續發酵,讓他進行深刻的反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律,官司,撫養權,孩子,小孩,哭泣,家暴(圖/翻攝自pixabay)

▲家暴事件中,婦女和小孩容易因吞忍而受到傷害。(圖/翻攝自pixabay)

你們之間可以真真切切地痛幾天,最好能讓他在下一次動手之前因為顧忌你的感受而克制自己。弱肉強食是動物界永恆不變的生存法則,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同樣適用,你越軟弱,他只會越猖狂,進而絲毫不將你放在眼中。

第三,讓自己更強大。

在諮詢中,我發現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生活中都有些逆來順受,她們很少有人能做到獨立自強。性格的軟弱、思維的禁錮、人格的迷失,讓她們一邊抽噎一邊獨自舔傷,而那些男人早已將她們吃定,知道這個女人無論怎麼飛也飛不出自己的掌心,因而變本加厲地傷害她。

我有一個全職太太學員就是如此,丈夫心情不好就對她一頓毒打,我不止一次勸她:「重新來過,一點點建立自信,找回自我,儘早考慮從這段婚姻中抽身。」但她只是一次次充滿絕望地對我說,十年的婚姻生活已經把她熬乾了,她改變不了自己,改變不了丈夫……第四,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在遭受家暴後,你可以對施暴現場及自己身體受傷的部位進行拍照和錄影,並及時去醫院治療,保留就診紀錄,如有必要,可以進行傷害鑑定。

▲法律,官司,撫養權,孩子,小孩,哭泣,家暴(圖/翻攝自pixabay)

▲如果情節嚴重,可以訴諸法律幫助。(圖/翻攝自pixabay)

之後,你可以向社會機構等組織尋求協助。如果情節特別嚴重,你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尋求法律幫助,或到警察局報案,請求員警制止暴力並申請傷情鑑定。如果你已婚,在溝通無效後,可以依法向法院訴請離婚,並提交家暴的相關證據以爭取子女的撫養權,並爭取多分得夫妻共同財產。

上述建議,其實匯成一句,就是只有當你有能力改變對方的家暴行為,且對方願意為你改變,你們的關係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而當你改變不了時,一定要果斷抽身,越早越好。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在此我想特別提醒一下那些已為人父母的朋友們,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懲罰方式。

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調皮而動手打孩子,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看似能讓孩子因為畏懼而克制調皮搗蛋,但其實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畢竟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不一定非要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讓孩子「改邪歸正」。如果你是經常打孩子的父母,那麼你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極大。人們總說,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行為密不可分,所以父母們大可嘗試不懲罰不嬌縱地去教育孩子,讓他的心智更健康。

本文摘自《掰掰戀愛腦》/ 玲瓏姐 (中國戀愛成長學會專家合夥人)/ 時報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