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新農業很可以 但政府做了什麼?

▲▼插秧,農業。(Photo by Reece Cheng/Flickr)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嚴重,加上全球氣候異常導致農漁業大受影響,使得糧食短缺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Photo by Reece Cheng/Flickr)

文/李武忠

行政院農委會召開年終記者會時,除了細數2016年一年政績外,還特別提到要鼓勵青農回鄉務農,讓務農成為一個時尚。只是,在農地不斷被分割出去,加上光電業者大量高價搶租的情況之下,青農想要返鄉務農,首先會碰到的問題,就是找不到有能力承租的農地,無法當個「型農」,多數只能上架設農產品行銷通路,幫忙賣賣農產品而已。

政策上相互矛盾,加以農政機關無力守護農地農用,農業缺工問題讓蔡政府想了很多花招卻依舊無解(引進外籍農工似乎成為唯一解方)。至於農業保險,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開辦,其中,「作物收入保險」為重要發展趨勢。美國是世上農業保險體系最發達的國家,其農業保險類型包括:產量保險、價格保險、收入保險、利潤保險、其他指數類保險五大類,其中「作物收入保險」最受農民歡迎,在美國農業保險補貼已成為最主要的項目,年均約90億美元。

反觀台灣的農業保險以「災害保險」為主,然而在既有「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的庇蔭下,儘管政府補助農業保險費用高達2/3,農民參加意願仍然偏低。如何調整現行天然災害救助方式並改進保險類型,以提高農民投險意願,政府需多費心而不能只著重表面績效。台灣農業想成為時尚產業,還有段很長的路要走。

尤其目前兩岸關係進入冰凍期,確實為農漁產貿易及交流投下變數,但我政府卻未積極緩和對立氛圍。即便蔡總統在選前一再強調農產外銷不應單靠中國市場,選後也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還拿農、漁業當領頭羊,全力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更特別花大錢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可是,該公司至今所展現的成果卻未讓農業界滿意。

令人詫異的是日前農委會竟表示,去(106)年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金額為10.3億美元,較105年增加1.2億美元,其中主要銷往中國大陸的石斑魚、茶葉及芒果等都有增加,顯示政府輔導業者加強辦理中國大陸拓銷活動,已經展現具體成效,但卻未提及過去一年多,蔡政府幫助國內農漁民找到哪些比中國大陸更好的市場?實績為何?事實上,中國大陸還是台灣農產品的首要出口國,但遲遲未見蔡政府建立兩岸農產品風險管控機制,結果,國內生產的鳳梨釋迦、石斑魚等目前僅能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消費地。難道蔡政府不怕中國大陸拿這些農漁產品作為政治籌碼加以威脅嗎?

事實上,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透過這些新科技從事農業可以很精彩,很輝煌。只是蔡政府上任以來拋出一大串的農業改革,僅屬「戰術層次」,影響層面及實際效果相當有限。如何順應趨勢,調整施政內容,攸關台灣農業未來的競爭力。蔡政府的農業團隊該拿出真本領,協助改善農漁民生計,讓大多數農漁民能視務農為幸福的工作,這遠比承諾3年後專業農民(目前僅占總農民數3成)的年所得將達180萬元更有意義!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李武忠,博士,經濟系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網保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