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不調、人力緊 麻醉醫:我們是被遺忘的重症成員

麻醉醫師,麻醉,手術,手術室。(圖/達志/示意圖)

▲麻醉醫師是長期隱身在手術室內的幕後英雄。(圖/達志示意圖,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醫療劇麻醉風暴受到廣到迴響,看在現實生活中的醫師眼裡更是寫實,也讓不少人對「麻醉醫師」的工作型態抱著好奇。對此,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石博元指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麻醉醫師是一群不易被看見的重症成員,近年急診、手術和加護病房的健保給付都有調整,但唯獨隱身手術室內的麻醉科卻長期受到忽略。

石博元表示,急診、手術以及加護病房的人力與健保給付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但近年來急重症逐漸受到重視,在這幾年持續調整狀況下,雖然沒有完全舒緩緊繃處境,但還是有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但其實麻醉醫師的人力也一直處於緊繃狀態,面對醫學中心的每天的手術量,麻醉數量上升,但給付卻未隨之成長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麻醉醫師,麻醉,手術,手術室。(圖/達志/示意圖)

▲麻醉醫師必須在術中緊急狀況時,維持病患的生命穩定。

石博元進一步指出,以健保近幾年的調整來看,健保總額十餘年來持續成長(2004至2015年共成長54.7%),且手術與急診申報總額持續隨著健保的成長持續修正,因此在健保申報的比例維持不變,甚至因為社會的重視而大幅增加,但相較之下,麻醉科於健保中佔的比例卻不斷下降。

從2004年到2015年健保總額比例來看,石博元說明,急診的健保給付比例從2.73%上升到上升到3.24%,足足增加了18.7%,手術雖然未上升,但仍處於3.72%的持平狀態,反觀麻醉給付比例從1.32%下降到1.10%,衰退了16.7%。

而在2004年到2015年實際申報點數上,急診和手術個成長了83.5%和54.9%,但麻醉僅成長30.8%。石博元表示,主要原因來自於麻醉的各項給付幾乎未曾調整,其中2014年的僅有1%調整,而2017年健保局增加重症給付60多億,其中麻醉相關的調整只有2.65億,調整項目著重在從未調整過的硬脊膜外與脊髓麻醉,這種調整方式對於解決麻醉醫師的困境猶如杯水車薪。

麻醉醫師健保困境。(圖/管制醫提供)

▲麻醉的給付占健保總額比例明顯下降。(圖/管制醫提供,下同)

「在健保給付未成長的狀況下,導致部分醫院不願意增聘麻醉醫師,麻醉醫師的人力長期不足,進一步增加每一位麻醉醫師的工作量,成惡性循環。」石博元無奈表示,麻醉藥物對人體危險性大,而麻醉醫師就是訓練來處理麻醉藥物造成的劇烈生理變化,並在術中緊急狀況時,維持病患的生命穩定,因此「麻醉」其實也是重症的一員。

由於麻醉醫師長期在手術室深處工作,存在感相對較低,在健保體制下,醫院的營利考量,第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人力不足。石博元笑說,給付不足、訓練容額不足兩大問題造成台灣麻醉醫師處於先天不良,必須面對新進麻醉醫師數量不足與後天高壓力工作環境與麻醉醫師流失的處境。

麻醉醫師健保困境。(圖/管制醫提供)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麻醉醫師的密度最低。

談起麻醉醫師的處境,石博元以「計程車司機」舉例。他說,計程車司機在「起跳費率」沒有調整的狀況下,想增加收入就必須延長工時、增加載客數,如此一來的確收入變多了,但實際上並不代表司機的待遇更好,相對的,麻醉醫師在健保給付沒有調整的狀態、健保總額比例下降的狀況下,仍得持續面對麻醉需求量的增加,人力永遠不會有充足的一天。

石博元強調,麻醉醫師不足就等於一個麻醉醫師必須同時照顧多個手術中的病患,防護網會越來越薄,對病患來說,安全性也就越來越低,這也是台灣的手術麻醉風險比其他先進國家更高的主因。因此,近幾年不少麻醉醫師也期盼健保給付能有所調整,醫院也就會願意聘僱更多的麻醉醫師,手術設備也可以升級的更加完善,對病患來說才是最大的保障。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